1949年之前經歷 對蔣經國民主路影響大

圖為1979年10月10日,蔣經國總統主持中華民國國慶大會及遊行活動。(外交部提供)
圖為1979年10月10日,蔣經國總統主持中華民國國慶大會及遊行活動。(外交部提供)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

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19日指出,前總統蔣經國在1949年之前不同階段,包括蘇聯時期、中國時期的治理經驗和人生經驗,建立的人脈與對某些議題的認知,相當程度影響1949年之後他在臺灣的發展。林孝庭認為,對於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化,蔣經國所扮演的角色,必須從更寬廣的歷史脈絡理解。

國史館19日舉辦歷任總統資料庫暨蔣經國總統資料庫線上直播發表會暨座談會。與會的林孝庭說,蔣經國在蘇聯時代與大陸時期的工作經歷,並沒有讓他有機會真正理解西方民主政治、人權觀念,他身上沒有西方民主政治DNA,所以1949年之後國民黨統治正當性不斷弱化,他必須推動政治本土化,卻常常擺盪於保守與開明之間,沒辦法理解為何非得以西方民主政治,才能帶動國家社會的進步發展。

林孝庭提到,蔣經國在1949年之前的經歷,也對他在1949年後處理兩岸關係或臺灣外交關係帶來深遠影響。以對美關係來說,他與父親蔣介石都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情結,1970年代他開始主政,明知道臺灣需要美國援助,但又不願被美國主導,他的日記或相關文件呈現出糾結、苦澀與複雜的私人情緒。而冷戰時期,他面對臺灣與蘇聯的祕密外交,早年在蘇聯所經歷的不愉快經驗,也對他處理臺灣不可能的外交任務有很大的衝擊。

「蔣經國最被華人社會稱讚的是帶領臺灣經濟起飛。」林孝庭說,不過,他在蘇聯時期受社會主義思想影響非常大,所以早年他對大陸治理的模式,跟1949年後對臺灣經濟社會民生議題看法沒什麼差別,都主張社會主義統治經濟,對私人市場經濟、投資、民營化等,採取比較保留甚至較反感的態度。而他早年在贛南、上海的經驗,也影響他1970年代開始主持臺灣經濟重大建設決策。

至於情報國安敵後工作部分,林孝庭指出,蔣經國大陸時期所建立的人脈,以及國共內戰、國民黨風雨飄搖時期所經歷的挫折、挑戰,強化他在臺灣威權統治時期,奉命執行內部安全政策或白色恐怖工作的認知,所以他處理1950年代政治事件、臺灣安全議題,都呈現穩固政權比什麼都重要的思維。

林孝庭也提到,蔣經國夾雜在民族主義情結及反共意識形態之間,從1970年代晚期三不政策,到1980年代中晚期決定開放兩岸交流,他的思維、想法轉折是未來值得進一步研究發掘的領域。

國史館首推蔣經國資料庫

呈現臺灣從威權到民主

國史館19日發表蔣經國資料庫。館長陳儀深說,蔣經國與蔣介石的資料都齊備,但國史館這兩年重點擺在1977年到1987年蔣經國威權鬆動階段,以及1988年到2000年前總統李登輝寧靜革命階段,所以先完成蔣經國資料庫。

陳儀深指出,臺灣的民主並不是只有1990年代李登輝的寧靜革命,還有李登輝之前美麗島事件等衝撞時期,兩位總統涵蓋臺灣從威權到民主轉型過程,是建置歷任總統資料庫當中的重點。關於李登輝的資料正努力蒐集中,雖然他沒像兩蔣那麼認真寫日記,但他在李登輝基金會所留下的東西也不少,希望1、2年內能夠有成果。

目前國史館官網已建置歷任總統資料庫頁面,首先推出蔣經國資料庫,目前共收錄5萬5千筆資料,類型包括政府機關典藏檔案、蔣經國先生全集、大事長編、手札、旁人對蔣經國的回憶文獻摘抄,以及部分「蔣經國日記」公共事務內容類抄、政情報告等資訊。主題則含事件與專題,將蔣經國早年經歷、軍事與外交、臺灣政治、社會與經濟與主題地圖分門別類。◇

延伸閱讀
首長及各界捐款 國際同表哀悼
2021年10月15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