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提五點分析:立陶宛不需屈服

【記者李怡欣/台北報導】

立陶宛升級對台關係遭中共報復,外界憂立國抵擋不住壓力。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主任鄭欽模6日接受《大紀元時報》採訪時表示「若說立陶宛會妥協(中共施壓)」還太早,他提出五點觀察分析,認為「立陶宛無需屈服」;反而是中共對立國制裁,短期或能收效,但長遠來看相當不利中國本身。

首先,鄭欽模指出,由於立陶宛是偏內閣雙首長制,是所謂「半總統制」裡的議會總統制(總理-總統制),「總統權力相對不大」,雖然總統有外交權限,但執政聯盟所組內閣支持與台灣發展關係,瑙塞達稱「以台灣名義設處時,內閣並未知會他」應屬合理,也可據以判斷立陶宛政府權力結構,研判瑙塞達發言主要是國內政治角力舉動。

其次,立陶宛去年率先退出中共主導的中國與中歐及東歐國家的「17+1」合作機制,又是第一個給台灣疫苗援助的歐洲國家,立陶宛立場親美,因此立陶宛同意設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一定經事前嚴謹評估、非腦袋一熱就拍板,「要說立陶宛挺不住、台灣代表處會被改名,應該還不至於」。

第三、中共對立陶宛制裁手段,目的是遏阻其他國家起而效尤,但「中共這樣做是一步險棋」,短期或可能影響部份歐洲國家,但長遠來看「不利中國本身」,包括歐洲民意對中更反感,也會讓歐盟國家更忌憚中國威脅,加速經濟脫鉤可能。尤其,在中國經濟持續下行之際,對外影響力是否能保持強勁,有待觀察。

第四、鄭欽模說,立陶宛確實不會輕易妥協,相較於中國與立國貿易產值,台灣高科技與立國產業技術相輔相成,我國關鍵產業投資設廠是立陶宛產業升級絕佳機會;再者,台灣人對立國產品觀感佳,以台灣能力幫助立陶宛減低中共壓力應不成問題。 

最後,鄭欽模提到,中共威脅可能促使更多國家推進對台關係,「捷克或成下一個立陶宛」,甚至出現更多個「立陶宛」;換言之,中共倘持續對他國「畫紅線」、阻止台灣國際能見度,中共勢必「傾全國之力」維護紅線、付出更大代價,如同「當初中共制裁澳洲,反造成自身更大損失的情況,殷鑑不遠」。

延伸閱讀
中歐關係惡化 峰會或延至明年
2021年12月17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