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藻礁公投 經部:前提事實錯誤

經濟部指出,根據中油調查結果顯示,離岸最遠約1.7公里的海底即無礁石,藻礁公投提案的前提存在事實基礎錯誤。(中央社)
經濟部指出,根據中油調查結果顯示,離岸最遠約1.7公里的海底即無礁石,藻礁公投提案的前提存在事實基礎錯誤。(中央社)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

珍愛藻礁公投提案以「大潭海域離岸5公里內的海底都是藻礁」為由,要求三接遷至離岸5公里外海域,經濟部11日指出,根據大潭海域海底地質調查結果顯示,礁體最多只到水深18公尺的海域,離岸最遠約1.7公里的海底即無礁石;而水下調查也發現潮間帶與海底屬不同生態系統,藻礁公投提案的前提存在事實基礎錯誤。

經濟部表示,在前次三接迴避替代方案中,比起原版的開發範圍已大幅縮減,只使用18年前已完成的填地,且完全避開大潭潮間帶的藻礁。但是公投方僅憑一碩士論文推論,即質疑「工業港海底離岸5公里皆藻礁」,並在公投主文要求三接撤至離岸5公里外的海域。

經濟部指出,公投方引用的碩士論文,調查地點為大潭北邊的白玉藻礁而非大潭,且調查方法為單、多音束聲納儀、側掃聲納儀,不足以了解海床地質構造。

經濟部提到,中油不僅使用上述調查方法重複測量,為了解大潭海底地質狀況,更委託國內多個專家團隊、運用多種調查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結果發現大潭海域在水深18公尺、約離岸1.7公里後的海底即無礁石分布。顯然,公投方提案主文所依據的前提,早已存在明確的事實錯誤。

經濟部表示,中油將1999年東鼎公司的鑽探資料,以及中油在2003年、2019至2020年共103個鑽探點的岩芯資料,交由地質專家判讀,發現水深18公尺之後的海域,其鑽探岩芯已無礁石存在。另由中央大學地科院團隊以高解析火花放電震測、底拖側掃聲納紋理比對鑽探岩芯來判讀,結論亦是礁石最遠只到水深18公尺海域。

至於藻礁公投聯盟稱中油2018年環差報告所附水下遙控無人載具(ROV)攝影圖資顯示有生物礁,經濟部指出,中油澄清是「錯誤的解讀」。因水下攝影目的是了解工業港海床的現況而非地質構造,且生物礁未必是藻礁,該圖資的調查範圍亦未達外海5公里,與目前討論的範圍不同。

此外,依據生物群聚的科學分析結果指出,潮間帶與亞潮帶(海底)屬兩個不同的生態系統,魚類、十足目及軟體動物聚群種類及組成都沒有重疊,顯示彼此間相互影響的可能性很低,公投方不能直接一概而論,錯把海底泥沙環境生態都當作潮間帶藻礁生態。

延伸閱讀
水情轉佳 台電:電力尚有餘裕
2021年10月08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