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振興不是擴張內需 鎖定4行業協助脫困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

針對振興券,立委鍾佳濱、林楚茵、許智傑29日召開「券-不止於振興,還要助脫困」線上記者會說,今年的振興不是擴張內需,而是要針對資源,鎖定受困的餐飲、旅宿、零售與藝文展演四大行業,讓他們盡速脫困。並建議數位振興券應鼓勵日常消費、友善小店家克服數位落差、幫助四大行業,政府提供加碼優惠。

鍾佳濱指出,零售、餐飲、旅宿、藝文展演是日常生活型消費,應透過小面額、經常性、持續性消費來脫困。今年的振興券應以日常型消費為主,必須是小額、經常、持續的,數位券比較能辦到,不過,目前推行數位券最大隱憂是數位落差,有些小店家可能沒有必要的設備,營業額透明化也可能增加稅務負擔,會擔心收了數位券國稅單位查稅更方便。

鍾佳濱表示,未來發行振興券應透過加碼優惠鼓勵民眾領取數位券,消費者如果領了數位振興券,到經濟部、文化部、教育部、農委會、交通部協助的受困產業商家去使用,可得到加碼優惠。除加碼優惠之外也可分批領取,並希望能建立沒有障礙的支付系統。另,今年振興券預算應由特別預算編列、各部會需盤點適用產業及支應加碼優惠。

「發行數位振興券時,把數位支付考量進去」,林楚茵說,資策會統計高達67.5%民眾可以使用電子支付。振興券盡量用數位方式取代,像電子票證、悠遊卡、易卡通、行動載具電子支付等。希望發行振興券時不要再設太多規則、標準,所有行業只要民眾有需求都應該納入;使用電支、電票,應該有更多加碼、鼓勵電支、電票公司、行業進來做加碼。政府應構思使用數位支付方案更優於領取實質票證,讓民眾願意用電支、電票消費。

許智傑建議,針對零售、餐飲、旅宿、藝文展演4大行業,可以增加小面額的券,如200元面額太多再降低。數位是將來的方向,去年使用振興紙本券占86%、數位券占13%多,今年也不可能完全使用數位券,可以類似預約疫苗接種方式,預約數位振興券,少掉印實體券的消耗,又能增加數位效果。

屏東縣萬丹鄉佳合農產總經理黃淑女說,這次疫情實聯制實施過程中,很多小店家包括傳統菜市場、賣麻糬的小攤販,都會在攤位前掛上QR Code,讓消費者掃描,可比照這種方式開發共同QR Code,讓全民使用,很容易就可以落實數位化,臺灣需要在這個時間點做數位轉型。

目前有153萬登記的營業人,其中52萬免用統一發票,營業額未滿20萬元,是否有能力負擔或接受行動支付、數位振興券?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副處長陳秘順表示,如果傳統市場攤商、小型店家,在數位應用或行動支付上有困難,會盡量給予協助;至於振興券怎樣發放與範圍,會配合行政院與國發會規劃研擬。

賦稅署專委劉品妏說,建議小規模營業人或小店家依「小規模營業人導入行動支付適用租稅優惠作業規範」,申請接受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付款,從申請核准當季到114年12月31日止,都可享有租稅優惠。在這段租稅優惠期間,營業人每月平均銷售超過20萬元,一樣按1%稅率來課稅,且免用統一發票。此外,目前已經申請租稅優惠的小規模營業人銷售貨物,不論現在或以後發行紙本、數位振興券、不論金額多寡,都按1%稅率課徵營業稅。

延伸閱讀
經濟榮景下 臺服務業陷困境
2021年07月15日 | 3年前
新北餐飲業一律外帶 不開放內用
2021年07月09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