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外銷缺乏整合性 打團體戰共同創建臺灣品牌形象
中國海關在今年2月26日以多次檢出介殼蟲為由,宣布暫停進口臺灣鳳梨,致使臺灣有將近3萬公噸的鳳梨需轉外銷其他國家。專家認為,臺灣農產品應建立一個明確規範,將農產規格品質統一化。另外,為解決現階段臺灣農產品外銷缺乏整合性的問題,應由農委會轄下的機構扮演中間角色,串接貿易商與農民組成一個團隊,共同創建臺灣品牌形象。
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日前投書媒體表示,過去曾經到農委會演講時,提出農業長期發展策略,關鍵是要建立臺灣農產品的自有品牌。他也表示,從微笑曲線看,農業已擁有曲線左端很強的科技能量,研發能力強,但較缺少曲線右端的自有品牌,並強調,如農會或企業長期經營私有財的自有品牌,才能對品牌有所保障。
行銷團隊如散沙
學者籲整合資源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教授黃炳文認為,臺灣農產外銷應該組成一個團隊「打團體戰」,以農委會輔導成立的臺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臺農發)來說,扮演一個中間角色,同時串接貿易商及農民組成國家隊,其實若要打造出一個臺灣自有品牌,「這在國際行銷方面相對非常重要」。
黃炳文進一步說明,畢竟臺灣品牌形象需要大家一起塑造,現在也發現臺灣各縣市有時會自組行銷團隊,進而出現臺灣人自己互相競爭的情況,讓國外買家也不知道臺灣哪個縣市農產品質較好,這就存在整合力度不夠的問題,藉由組織國家隊這些問題其實就能解決。
提升臺灣農產品形象
先建立品質、規格規範
對於如何提升臺灣農產品形象,黃炳文認為,臺灣農產品應該建立一個明確規範,品質及規格是最重要的兩個項目,畢竟臺灣農業以小農為主,大多沒有自有品牌,在農產品質及規格上,定義較為寬鬆,進而增加國際市場的銷售難度,無法提升臺灣形象,「產品參差不齊國家的形象怎麼會好?」若是農產品質穩定,其他國家看到產品來自臺灣就會成為一個保障。
黃炳文認為,這樣才能維持長期的市場經營,並解決臺灣依賴中國市場的問題,畢竟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國,藉由這次中共禁運鳳梨事件,能確實讓臺灣加速思考,進一步開拓其他國際市場。
現今的兩岸貿易,中共為了統戰臺灣,對臺採取「惠臺」政策,在農產規格要求上相對較寬鬆。黃炳文說,但是事實上,世界各國進口農產品到臺灣,臺灣對其農產品的要求其實很多,反之其他國家對臺灣亦然如此,「這是一定的」,這也是國際上所說的「同等性」。
臺農產存三結構性問題
人力、品管、冷鏈系統
至於臺灣農業目前仍存在三個結構性問題有待解決。黃炳文舉例,以鳳梨來說,在栽種部分,就是需要「減少對人工的依賴」,因為鳳梨採收需要很多人力,加上現在臺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在栽種鳳梨上,人力成本占去了很大一部分,這些也都是成本。
其次,就是確保採收後水果的品質,也就是「品管」。黃炳文說,水果採收後的果實如何處理,也就是如何做好品管,當中涵蓋農產品規格、病蟲害、劣果等部分,是否有符合出口標準。
最後,就是需要建置冷鏈系統。黃炳文表示,生鮮水果的關鍵當然就是「新鮮度」,若臺灣農產品要出口,就需要處理水果採收後,儲存在水果果實內尚未冷卻前的熱量,也就是「田間熱」,為了不要讓水果過熱,影響其新鮮度及味道,冷鏈技術也就相對非常重要,並早在水果進行分級包裝時就需要建置,以符合國際要求的冷鏈場域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