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多次的范仲淹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曾寫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的佳句,其中「寵辱皆忘」四字,堪稱夫子自謂的定評。事實上,他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一直是將個人「寵辱」置之度外的。
乾興元年(西元1022年),宋真宗趙恆去世,年僅13歲的仁宗趙禎即位,劉太后垂簾聽政。時至天聖七年(西元1029年),仁宗本來可以親政,但劉太后仍不願還政於仁宗,還打算在自己61歲壽辰時,讓仁宗親率文武百官為她上壽。范仲淹認為:若如此,則有損主威,有虧君體。於是,他毅然上疏反對,還奏請劉太后「撤簾還政」於仁宗,不久便被貶為河中府通判。他對此無怨無悔,還為自己的忠直而感到欣慰。臨離京時,他的一些朋友,到郊外為他餞行,一致說他:為伸張正義而遭貶,「此行極其光榮」。
明道二年(西元1033年),劉太后死,宋仁宗親政,范仲淹被召回京,擔任右司諫。一日,郭皇后與尚美人起了爭執,仁宗勸阻,郭皇后因此誤傷了仁宗的頸部,仁宗大怒。宰相呂夷簡因與郭皇后有過私怨,便也乘機慫恿仁宗廢黜郭皇后。范仲淹得知後,先是上疏反對,繼而率御史和諫官到垂拱殿門前,伏奏皇后不應當廢。然後,又同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孔祖德等一起找到呂夷簡,詰問他:「大臣們對待帝后,應如同兒子對待父母;父母不和,理當勸諫,豈能順著父親把母親趕走?」然而,仁宗並未因此而改變主意,不但廢掉郭皇后,而且將范仲淹貶為睦州太守。當朋友們再次為他餞行時,都說他「此行更加光榮!」他也頻頻點頭,愉快的接受友人的讚許。
景佑三年(西元1036年),范仲淹任職國子監,權知開封府。他見宰相呂夷簡大權獨攬,任人唯親,搞得吏治十分腐敗,便繪製一幅《百官圖》,進獻給了皇帝。圖中還標明京官晉升情況,指出哪些是按規定正當晉升的,哪些是憑個人關係爬上去的。他奏請皇帝:削弱呂夷簡的權力。呂夷簡聞訊大怒,反告范仲淹越職言事,離間君臣。結果,皇帝又偏聽了呂夷簡的讒言,將范仲淹貶為饒州太守。此事引起強烈反響,朝中許多重臣,都公開為范仲淹抱不平。當范仲淹的朋友們再次為他餞行時,又一致祝賀他:「此行尤其光榮!」他也笑著答道:「仲淹我前後已經光榮三次了!」
此後,范仲淹為了報國濟民,還繼續「光榮」過好幾次。其間,詩人梅堯臣為表示對他的欽佩和關切,曾贈他一首〈靈鳥賦〉,將他喻為靈鳥,並勸靈鳥「結爾舌兮鈐爾喙」(閉口不講話,以免再受貶)。范仲淹感激詩人的好意,卻沒有接受詩人的勸告,還在自己所作的〈靈鳥賦〉中表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不久,他又寫了〈和謝希深學士見寄〉詩,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詩云:
天地久開泰,過言防結括。
誰憐多出處,自省有本末。
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奪。
盡室得江行,君恩與全活。
回頭諫諍路,尚願無壅遏。
豈獨世所非,千載成迂闊。
詩的大意是講:
在天下太平的的年代,講話太多了是應該少說。
誰能理解我多次遭貶?自知原因與始末。
我的心如磐石堅硬,可以擊碎,不可剝奪!
滿朝之人皆隨大流而行,感謝皇上還讓我活著。
回顧我諫諍的正直之道,仍希望以後言路通拓。
我不怕今人評頭論腳,後世講我迂闊。
我為民為國,不願苟活;寧鳴而死,實在值得!
——事據《宋史》、《范文正公年譜》、《宋人軼事匯編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