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憾事頻傳 學者:缺乏情緒教育
近日大學校園接連發生學生輕生的憾事,引起各界高度關懷。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近幾年的青少年自殺上升率遠高於其他年齡層。學者指出,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並非補足學校專業人員就能解決,而是學生很多時候連沮喪都還沒有覺察,也不知道可以找誰求援。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簡稱國策會)17日召開「青春哀歌!?正視青少年自殺率飆升的問題」記者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理事長羅惠群表示,近期發生的輕生事件顯示校園專業輔導人力十分不足,根據《學生輔導法》規定,專科以上學校輔導師生比至少須1:1200,去年卻有四成六不及格,這部分教育部要深刻檢討。
羅惠群說,談自殺防治,絕對不會是專業人力、導師的責任,而是全民的責任。全民缺乏情緒教育,且很多政策分散於各部會,偏偏衛福部跟教育部通常都是水火不容,當資源無法連結,就會出現漏洞。
國策會教文組召集人高永光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108年的青少年自殺通報人數逾9千人,15~24歲是106年的近2倍,14歲以下更成長逾3倍;青少年因自殺死亡的人數,108年有267人,比107年增加47人。高永光表示,國內青少年自殺自傷人數持續攀升,近期校園輕生事件,看到教育主管機關漏洞百出,青少年自殺事件也常被當作校安通報事件中的意外事件處理而淡化。
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楊長苓表示,學生隱忍情緒不說,有兩大原因,即是社會長期不看重「情緒保健」跟「心理健康」,很多時候孩子受傷了、心裡沮喪,都會怪罪到自己身上,要能在孩子小時候透過家庭、學校,讓學生知道碰到困難時可以向誰求助,「這不是一個單獨的青春期問題」。
教育部發布校安通報 強化六大面向
近日學生輕生事件頻傳,教育部緊急傳訊各級學校,要求校長配合加強預防自傷自殺作為。教育部長潘文忠並在臉書發影片,只要多發揮一些雞婆的想法,都可能在偶然之中拉住可能會離開我們的朋友;另外,為了避免「維特效應」,也呼籲能以私下的關心代替在社群媒體上的公開討論,避免模仿效應。
依教育部統計,包括近日發生的案例在內,今年已有79名學生輕生致死,學生自殺防治刻不容緩。潘文忠提醒,當意外發生時,當事人親友、師長乃至於心輔老師可能會有罪惡感或壓力情緒,提醒大家落實「不怪罪文化」,多給予身邊的伙伴支持陪伴。
面對近期事件,教育部日前也發出校安通報,要求各級學校針對六大面向加強,包括:
一、依據學生輔導法完備學生輔導三級體制、強化輔導網絡合作,健全校園輔導工作。
二、設置學生求助管道,協助處理有輕生、自傷傾向學生之諮詢服務,使學生可獲得協助之資源。
三、積極推動校園心理健康促進工作,以強化學生身心教育及輔導工作之專業性,營造溫馨而健康的學習環境。
四、擴大補助辦理自殺防治守門人培訓計畫,並將家長納入。
五、提升專業輔導人員處理學生情緒與人際關係困擾、行為控制等問題。
六、落實校園安全檢核、校園安全地圖及相關安全防護機制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