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2300億預算 環團籲用於因應氣候變遷

【記者徐翠玲/臺北報導】

針對行政院長蘇貞昌赴立院報告前瞻基礎建設第3期特別預算,地球公民基金會6日指出,氣候變遷加劇,是未來30年台灣最重要課題。前瞻第3期2300多億元經費支出龐大,但不夠具有前瞻性遭批評,建議應投入因應氣候變遷相關投資包括減碳、綠能、綠色經濟與工業轉型等建設上。

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蔡中岳表示,前瞻基礎建設目的是要因應氣候變遷、促進台灣經濟能源交通轉型,並且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是為了30年後的台灣著想。但在前瞻計畫中,許多預算用於常態性甚至綁樁性質,如軌道建設在第三期大幅刪減預算,最大原因就是先期規畫費使用後,發現時程不如預期,建設費編列也用不到。

蔡中岳指出,前瞻計畫在鐵道高架、地下化的政策中,不僅無法有效提高通勤效率,也違背綠色運輸該有的減碳原則。城鄉建設中編列96億廣設停車場、100億的道路闢建計畫,更獨厚汽車使用者,排擠單車、行人的用路可能,與綠色運輸降低民眾使用私人運具的原則背道而馳。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研究專員蔡佳昇說,能源轉型三目標為減碳、減汙、減煤,前瞻第3期預算用於綠能建設78億元,只占第3期總預算的3%,其中沙崙科學城39億元、綠能技術與建設25億元、技術驗證應用與地熱調查約14億元,依然缺乏節能、儲能投資。建議加入地方節能治理、整合資源規劃、設置配電級饋線及城鄉建設應要求提高能源效率、結合綠能設置,整合能資源。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吳沅諭表示,為守護台灣糧食安全,應導正產業用地管理,包括產業園區內的管理須以循環經濟為目標;前瞻預算中編列的調查全台工業用地閒置情形應該公開,並透過建立原價買回閒置用地機制來釋放工業土地;以專案辦公室統籌釐清新闢工業區需求,開發前就先統整廠商設廠計畫來規畫公設,避免工業區淪為炒作商品或成為蚊子工業區;補齊各縣市新增建違章工廠拆除經費,落實新增建即報即拆,遏止農地流失,讓工廠進駐工業區。

立委陳椒華指出,前瞻建設有些水環境建設其實沒有必要,也破壞原始生態,小型產業園區的發展,其實無法有效管理其汙染防治的成效,交通建設涉及徵收民地給財團開發等問題,其實都沒有辦法促進台灣邁向一個真的前瞻社會。中央政府舉債除了特別預算外,快要達到舉債上限,政府要好好嚴格檢視,不該做的工程、不該花的錢,真的不要做。

延伸閱讀
2020年怪事多 義大利冰川變粉紅色
2020年07月08日 | 4年前
礦業法修法跳票 環團籲盡快送審
2020年05月21日 | 4年前
氣候變遷衝擊 南極企鵝銳減近8成
2020年02月12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