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材爭議 曝健保制度缺陷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已25年,其初衷是希望保障經濟弱勢族群的就醫權利。(記者陳柏州/攝影)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已25年,其初衷是希望保障經濟弱勢族群的就醫權利。(記者陳柏州/攝影)

文/記者賴玟茹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已經25年,其初衷是希望保障經濟弱勢族群的就醫權利,而在近日衛福部健保署宣布,將調整對8類、共352項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後,卻出現應該檢討全民健保開辦存在的弊病,甚至有人提倡將萬年事務官調離現職。醫師則是認為,還是應該解決全民健保的「體制」問題,像是不重視醫師的專業、人才短缺情況等情形。

全民健保「體制」待改進 缺人才又賠錢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認為,全民健保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體制」本身。在健保體制下醫師的診療專業非常廉價,像是,醫院裡面的胸腔重症科、加護病房等科別,所有處置都有健保給付,沒有所謂自費醫材,而這些科別也變成醫院的賠錢科,為解決賠錢問題,醫院必須要從一些眼科、骨科及心臟科的自費醫材獲得利潤,更甚者必須倚靠停車場、美食街收入平衡收支。

談到這裡,蘇一峰不禁感嘆,靠著這些方式補足收支,其實這對醫界是不公平的,畢竟醫療還是醫界的本業,但是在健保體制下,醫師被壓得很廉價、過勞,甚至近幾年還出現人才短缺問題,就胸腔科別來看,以前有百人報考,現在全國每年只剩20至30人報考,儘管當時有向健保署反應,但得到的回應卻是「這只是暫時的」,時至今日仍未收到健保署的正面回應。

防疫守在第一線 專業卻不受重視

話鋒一轉,談到這次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的話題,當時健保署曾對蘇說,其他內科也可以取代胸腔科,照顧加護病房的病人。蘇一峰回想起,當時自己說過的話,「就不要出現嚴重肺炎,到時候就很難處理」,現在想想還真是「一語成讖」。

蘇一峰說,但從這次國外的疫情看起來很嚴重,就是美國、巴西等國家,其他科別的醫生或實習生去照顧確診病患,這也讓死亡率從2至3成,提升至高達8至9成,就是因為病患不是交由專業重症科醫師照顧,儘管大家都會插管,但後續處理未必做得很好,這部分也是重症科的專業。

蘇一峰指出,全民健保的改革,需要公開透明,並重視醫師專業,健保現在主要是買藥、醫材,但是把醫師專業壓得非常廉價,單位沒有自費醫材的醫師,可能就會過勞、變成賠錢單位,但現在防疫都是倚靠這些科別,醫師們守在第一線與死神拔河,但專業反而不被重視。

醫材政策恐被「河蟹」 健保署存兩面手法

對於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日前宣布,自8月1起,將對8類、共352項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引起醫界反彈,儘管衛福部長陳時中出面召開會議討論,得出政策決議暫緩實施的結果,但會後醫界普遍仍以負面的態度,認為最後一定會被「河蟹」通過,這中間的原因為何?

蘇一峰直言,健保署都用強硬手段推行一項政策,有點像是個常說謊的小孩,大家也就對健保署不會有信任感,而這次雖然有衛福部長當中間仲裁者,但會後健保署卻指稱「我國多數醫材收費高於國際」,明顯的兩面手法,這也讓政府與醫界的關係「非常薄弱」,簡單來說,依照過去的交流經驗,彼此不存在信賴關係。

臺灣手術醫材給付分三種 健保全額、健保差額及全自費

民眾可能對臺灣醫材很陌生,通常在遇到重大傷病,需透過手術恢復健康,有時就需要醫材輔助,如何給付醫材費用有3種方式,分別為「健保全額給付」、「健保差額給付」以及「全自費」,另外只要選擇其中1種,就不適用另2種給付方式。

「健保全額給付」,也就是這類醫材的所有費用,健保會全額買單。但醫材要納入全額給付並不容易,還須經過健保署審核療效、價格後,廠商也同意,才會納入給付,但這部分占在臺醫療器材的70.2%,比例最高。

「健保差額給付」,這類醫材經健保署評估後,其療效與健保給付醫材差不多,但有特殊功能。以人工水晶體項目來說,健保只給付人工水晶體費用,但民眾若想用到升級版的「二焦點」人工水晶體,這時候民眾只要支付超過健保給付價的「差額」,就能使用「二焦點」人工水晶體。這也是這次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的爭議點,限制民眾額外支付的費用上限。

「全自費」醫材,則是不列入健保全額、部分給付的項目中。醫材在臺灣上市前,都會先送到健保署審核,評估是否納入健保全額或部分給付項目,當沒被健保署納入或廠商同意價格,最後就是進入自費醫材市場,到時醫院只要將自費價格呈報地方衛生局即可。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