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陶50年 林良謙以陶冶心

作品有客家古物的傳統面貌。(記者林寶雲/攝影)
作品有客家古物的傳統面貌。(記者林寶雲/攝影)

【記者林寶雲、林倩玉/新竹報導】
新竹縣鄉土陶藝家林良謙,投入陶藝50多年,視其為終身職志。期間跟隨多位大師習得各種製陶技巧,技術飛躍提升,作品獨樹一格,受到青睞,除舉辦個展,聯合展覽邀約不斷,也多次入選省縣美展及得獎頻頻。其中2001年國父紀念館物華天寶認識鄉土文化系列特展,代表新竹風的故鄉陶的代表作、2005年台灣省第59屆全省展作品入選。今年受邀參加工藝之家設置評選的殊榮。

擁有藝術細胞   與陶結緣

 林良謙是農家子弟,民國36年生於擁有山水好景的新埔鎮文山里。或許與生俱來的藝術細胞,小時候幫忙家中做一些田野的工作,利用空檔或在放牛吃草的同時,林良謙總是帶著紙筆,享受塗鴉的樂趣。初中畢業後,因為家境貧窮,無力升學,只能投入社會工作貼補家用。在親戚的引薦下進入陶瓷工廠與陶結緣,藝術種子開始在陶藝中萌芽。從學徒開始做起到升為技師,長達18年。喜歡藝術加上客家人硬頸精神,雖然每天與高溫為伍,但他從不叫苦。

鄉土味十足的人物作品鄉土味十足的人物作品(記者林寶雲/攝影)

50年陶藝之路  

 陶藝路上,有幸跟隨已故雕刻大師熊三郎,在老師耐心教導下,學會了模具雕刻製造上要領。求技若渴的他,常常利用下班後的時間繼續研究,希望技術能夠提升。民國62年,林良謙有機會與日本企業互相交流,且受邀下聘赴日深造,可惜遭逢中日斷交,喪失良機!雖然飲恨,他並不氣餒,反而更加努力進修日文,相信日後還是有機會到日本觀摩學習。

 因現實緣故,林良謙轉往苗栗公館陶瓷廠上班,工作的制式化無法滿足他的創作理念,於是利用業餘拜師學藝,精益求精。那時候剛好是粗陶轉入白瓷時代,他遇到的老師傅授藝都很保守,想討教製造流程,並非易事。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當時遇到已故名國寶級陶藝大師吳開興,因受日本教育,古法配釉,灰釉調配,各項原料都是用日文發音,懂得日文的他剛好學以致用,得以邊聽邊做筆記。但要學到大師級的技術傳承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後來林良謙又向拉坏大師吳漢乾學習手拉坏要領以及手接土條、做酒甕…,讓他對陶藝技術領悟不少。

作品有客家古物的傳統面貌 作品有客家古物的傳統面貌 (記者林寶雲/攝影)

民國64年,因緣際會轉換到新竹市正德彩瓷公司,經由副總經理直接面試錄取分發到現場,他以自身具備的陶藝技術,不論是從日用瓦類,陶藝裝飾瓷,藝術相框,馬克杯…等原形雕塑設計表現突出,頗受好評,也讓大家刮目相看。

直到民國80幾年,臺灣企業陸續外移,林良謙遭到公司遣散停職。心中仍對陶瓷藝術有著滿腔熱血的他,因此自費到日本考察,回台後成立「正宏陶坊」工作室。從設窯、買土鍊機、泥漿攪拌機…等,做陶設備一應俱全,重新在陶藝之路出發。

  

投入陶藝五十多年林良謙孜孜不懈投入陶藝五十多年林良謙孜孜不懈(林良謙提供)

演而優則導   成立工作室

 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林良謙創作得以盡情盡興的發揮,技藝也更臻爐火純青。展覽室琳瑯滿目的陶瓷作品,靈感大多來自生活元素、觀摩大師作品及閱讀各類藝術書籍。人物、山水、農家文物、生活器具,帶著濃厚的鄉土味及蘊藏著客家古物的傳統面

貌。其中最吸引目光的是五峰天主堂高齡百歲的孫神父以及林良謙父母的塑像,結構精巧,神情細膩.慈祥中帶著莊嚴。另外以老家為藍圖的「三合院古厝」,屬上乘之作,也是林良謙最得意的作品。

三合院古厝作品 三合院古厝作品 (記者林寶雲/攝影)
神父及林良謙父母的塑像(左至右)神父及林良謙父母的塑像(左至右)(記者林寶雲/攝影)

 學無止境,知識可以帶來更寬闊的思維,原只有高中肆業的林良謙,靠著自學進修,77年經過教育部考試,獲得陶瓷科乙級技術士檢定及格,取得專科同等學歷。日前兼任三所學校陶藝老師;為發揚陶藝技術傳承下一代,林良謙深入山地鄉教導原住民小朋友,也特別為新埔在地的清水國小與文山國小教學。看到小朋友快樂認真的玩陶,作品被裝置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林良謙說,這是他教學中最大的成就。

林良謙與訪客在展覽室合影林良謙與訪客在展覽室合影(記者林寶雲/攝影)

貢獻心得  世代傳承

 林良謙把青春歲月全奉獻在陶的領域上,以陶冶心以土塑美,至今孜孜不懈,無怨無悔。今年受邀參加工藝之家設置評選,擁有客家人實在與善良,個性靦腆的林良謙感嘆

道,其實早在20多年前就受邀參選了。憨直的他,不懂那是對他極大的肯定,數度被成功遊說承讓他人。林良謙說,今年若榮幸評選上,將貢獻出50幾年來玩陶心得、石膏

模具製造,原形平面車床雕刻,釉彩調合,燒陶…等技術,希望保存珍貴的台灣鄉土文化,使其綿延不絕,世代傳承。

林良謙以陶冶心以土塑美林良謙以陶冶心以土塑美(林良謙提供)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