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對抗 學者:民主政體或成新戰場

【記者吳旻洲/台北報導】

國策研究院昨(1)日舉辦「G20峰會與亞太局勢」座談會,邀請多位專家對亞太地區情勢變化進行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長、戰略學者宋學文表示,G20後美國鬆綁部分對中國的制裁,各界雖然有不同解讀,但美中關係「競爭大於合作」將變成新常態,甚至民主政體、南海議題也會被升高成為矛盾焦點之一。

美國總統川普6月29日在「川習會」後召開記者會,宣布允許美國公司向華為出售產品,但條件是「不涉及重大國家緊急問題的設備」,不過由於華為問題太複雜,要留到貿易談判的最後去解決;並暫緩對中國加徵額外關稅。

宋學文表示,此次G20「川習會」後,美國對中國的貿易制裁措施有所調整,各方有不同解讀,有人認為美中關稅制裁會朝向緩和的方向發展,也有人認為川普想延長貿易戰的縱深與戰線。台灣還有人認為,這樣子的緩和是另一種「凌遲」中共的手法,他認為,上訴兩個觀點,其實並不相互違背,可能都是川普考量的策略運用。

不過他分析,美中貿易衝突的背後,隱藏的並非只有貿易本身,而是兩個強權之間的多種議題競爭,這種競爭會造成議題之間不斷往外擴散,包括當前已從經貿議題擴散到科技領域,未來也可能擴散到其他區域,包括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以及美國所推動的印太戰略。

他表示,目前看到美中之間的摩擦包括貿易戰和科技戰,接下來可能還會把民主政體作為兩國衝突的焦點,這在世界各國中是很新的戰法;此外,南海主權議題,未來可能也會被升高為矛盾、衝突的焦點之一。

他表示,這些議題會相互的交錯,所以美中之間的各種競爭,以及出現的間歇性緩和,將會變成一種新常態,因此目前已有越來越多人用「貿易大戰」、「新冷戰」等方式,形容美中之間的摩擦。

學者:紅色供應鏈恐變負擔

談到美中關係對於台灣經貿的影響,宋學文說,很多人認為在概念上,台灣既要跟美日、印太有進一步的戰略銜接,又要跟中國大陸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在實質的政策操作上會有困難。

他認為,未來台灣政府會在某些議題上面臨抉擇,思考如何跟美國、日本或印太戰略來合作,且未來在區域經貿上,也必須開始思考紅色供應鏈的「紅利」,是否已逐漸變「負擔」。

至於兩岸關係部分,他表示,當台灣跟美國、日本越走越近的時候,台灣跟中國大陸官方更應該恢復正常的溝通管道,因為台灣跟美日走近,會引起中共更多的焦慮、甚至誤判,甚至會逼對方走向張力更加緊張的方向,這對亞太區域的發展並不好,這是兩邊政府都要真心誠意思考的問題。◇

延伸閱讀
川普未再打華為 分析:給習面子
2019年06月30日 | 5年前
解析為何川普說川習會超乎預期?
2019年06月30日 | 5年前
貿易談判 專家:中共玩拖延術
2019年06月30日 | 5年前
川普晚宴會澳總理 談美中貿易
2019年06月28日 | 5年前
川普:未對習近平承諾緩徵關稅
2019年06月28日 | 5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