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電省力 中山大學AI養蝦 Q甜增肥三成
國立中山大學團隊利用AI高科技養蝦,根據今(2019)年1至5月數值顯示,草蝦育成率從四、五成提高至七成,平均每隻蝦增重三成,蝦池節電三成,可說用最少人力養出最Q甜肥美的蝦。
研究團隊由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黃英哲、張雲南及鄺獻榮,與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劉莉蓮跨域組成,合力在校內智慧養殖池建構以水下攝影的影像強化與辨識為核心的AI養殖系統,藉由可見光和紅外線技術,全天候監測記錄蝦隻動態;透過AI科技強化水下影像,克服不同的光線、水色及混濁度,自動辨識蝦子的數量、大小、活動力及攝食情況等。
團隊從去(2018)年10月開始以純海水飼養草蝦,歷經6個多月時間,成長至大約20尾斤(1斤600克,每隻蝦約30克)。洪慶章指出,傳統蝦塭養殖的蝦隻一週約增重2公克,運用AI技術可讓蝦隻一週重達3公克,增肥三成。
團隊指出,漁民養蝦最大挑戰為克服「混濁的養殖池水質」,此關係到蝦隻成長好壞。由於蝦池混濁,漁民無法目視判斷池底蝦群健康情況,一旦過度餵養,水中殘留過多殘餌與排泄物,會使水質加速惡化,大大降低育成率,而AI能告知投餌最佳時機,不僅能節省電力,也能降低養殖與巡邏等人力成本。
團隊主持人黃英哲表示,AI水下影像養殖技術先以軟體技術實現,目前正在開發的人工智慧晶片模組,將關鍵技術實現在邊緣端的運算裝置上,可增進系統效能,大幅降低耗電、網路頻寬及資料儲存的需求,有利於大量部署並創造特色,保護智慧財產權。
目前研究團隊致力將AI水下影像辨識監控架構導入民間養殖場域,進行白蝦與草蝦池實地測試,希望藉由幫助傳統產業轉型科技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