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美麗星空
翻開《詩經》,有一片美麗的星空。人們耳熟能詳的北斗星、啟明星(金星的古稱)、大火星、織女星、牽牛星等等,都能在《詩經》中找到蹤影。
顧炎武於《日知錄》卷三十說過這樣一句話: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夏商周三代時,人們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天文知識。今天看來,那時的人不僅浪漫,還很「高端」,懂得天文。
《唐風‧綢繆》詩云:
「綢繆束薪,三星在天。
今夕何夕,見此良人。」
「綢繆束芻,三星在隅。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綢繆束楚,三星在戶。
今夕何夕,見此燦者。」
將柴草紮緊,仰望天上的參宿三星,今天是什麼好日子啊!讓我看見如此美好的人。
將牧草紮好,仰望東南方的參宿三星,今天是什麼好日子啊!讓我們擁有如此美的邂逅。
將荊條紮好,仰望高懸在門戶之上的參宿三星,今天是什麼好日子啊!讓我看到如此燦爛的人。
綢繆,是纏繞、捆束的意思。比喻夫婦同心同德,情意纏綿。
「束薪、束芻、束楚」則象徵美好的婚姻。
據《毛詩》所述,「三星」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參宿三星。「三星在天」,參宿三星始見於東方,時間是十月之時;「三星在隅」,指三星位於天空東南方,是 十一月、十二月之時;「三星在戶」,三星位於天空正中直戶,時間為正月之中。參宿所在的這三個時間段,《毛詩正義》認為,對應到婚姻的正時。
在古代,人們也在新婚夫婦的婚房門旁題寫楹聯「三星在戶,五世其昌」,婚於正時,天與人互相感通,以此象徵婚姻美滿,五代子孫昌盛。
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認為,「三星在戶」是婦人之辭,嚮往美好的婚姻。上古時代,女子仰望星空,對著參宿三星祈願,希望能夠遇到美好的良人。
《七月》知天時民事
「七月流火」出自《國風‧豳風‧七月》。這裡的七月,指夏曆七月。火,指大火星,即心宿。每年夏曆五月,黃昏時分,大火星位於正南方正中最高位置。六月之後逐漸偏西向下,稱為「流」。
夏曆七月時節,農夫看到「流火」景象,就會知道天氣開始轉涼,秋天就要降臨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時節就要到了。所以詩中描繪了很多秋收的場面,譬如:割蘆葦、打棗、收五穀、摘葫蘆、採苦菜、採葡萄等等。同時還要染布製衣、釀酒、打獵等,準備祭祀的很多用品。
《七月》大意在於觀星象,「知天時,授民事」,無論男女各司其職,盡心贍養老人,愛護小孩,幫助貧弱之人,並將這一年收穫的最好食物,用來祭祀天地神明,感恩神明的庇護。
所以顧炎武說,「七月流火」為農夫之辭。
「月離於畢」 天降大雨
三代時期,出征在外的軍人也懂天象喔。
《小雅‧漸漸之石》曰:「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皇他矣。」
月離,月亮運行到某個度次。當月亮經過畢宿時,地上相應的地區就會降下滂沱大雨。軍中將士要出兵東征,其他事情都無暇去做。
畢,是古代獵兔時用的一種工具,即長柄網;也是雨師的代稱。畢宿有八顆星星,星宿組成的形狀很像長柄網,《毛詩正義》認為,畢宿是陰雨之星。
漸漸(音纏纏),指高大峻峭的山石。將士東征,途中跋山涉水,頗為勞苦。他們不僅知道畢宿星座的形狀像獵兔網,還知道月亮經過畢宿會出現降雨。
顧炎武說:「『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
那時的軍人也懂得「月離於畢」的天象變化。
營建宗廟 定之方中
每年夏曆十月之際,古人仰觀天文,以定星為方位修建宮室,所以定星又叫營室星。
《鄘風‧定之方中》記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
定星出現在天空(正南)之中,在楚丘修建宗廟開始動工。
此前,衛國遭到狄人入侵,衛君被殺,衛國滅亡。衛國遺民東遷渡河,流落在曠野,處於漕邑。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人趕走了狄人,衛文公重建衛都。
《定之方中》這首詩,慶賀衛文公在楚丘復國,營建國都。由於營造宮室,契合天時,又符合上天法度,百姓喜悅不已。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富裕,國力殷實而強盛,所以百姓讚美衛文公。
詩文中的定星,即營室星,即二十八宿中的室宿。每年夏曆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初冬小雪時節,定星出現於正南天空,即方中。這時農事基本結束,天氣也不太冷,國君便於徵調民力興建宮室。
在《詩經》編纂之時,定星包括營室、東壁兩個星宿,一共四顆星星,構成四方形。後來,東壁分化出來,營室與之相對成為「西壁」。
東漢天文家郗萌說:「營室二星為西壁,與東壁二星合而為四,其形開方似口。」
室宿二星與壁宿的二星,分列於四角連成一個方形,並同時指向北極星,以此確定方向。
古人根據定星,修建出方正的殿堂宗廟(太廟)。
宗廟,古代天子、諸侯供奉先祖的祠廟。宗,指尊貴;廟,貌的意思,指先祖形貌的所在之地。
天子在宗廟舉行祭祀,召會諸侯,派太史(注)長駐在此,所以宗廟是維繫整個國家秩序的所在地。天上星宿與人間秩序密切聯繫,亘古不變。◇
【注】
太史:官職,西周、春秋時期掌管宗廟祭祀、天文曆法、編修史書,兼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等諸事。
【參考資料】
《毛詩正義》卷三、卷六、卷十五
朱熹《詩集傳》
顧炎武《日知錄》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