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豬臉不習慣 馬德華:現在西遊記不正宗
在1986年版電視劇《西遊記》中飾演「豬八戒」一角的中國演員馬德華,近日出版首部自傳《悟能》。他在受訪時回憶,當初拍攝《西遊記》時,有一場戲他卸下「豬臉」後,反而感到不習慣,別人看他也不自然。他表示,現在年輕人看的所有有關「西遊」題材的影視劇,都不是正宗的《西遊記》,「只是借了它的殼,與《西遊記》一點不搭邊。」
扮演「豬八戒」的契機
《悟能》講述了馬德華的成長經歷以及拍攝《西遊記》的酸甜苦辣。生活中的馬德華與劇中的「豬八戒」十分相似,既詼諧幽默,也以苦為樂。至於書名為什麼取「悟能」,馬德華說,一方面,「悟能」是八戒的法號,另一方面,他覺得「悟能」二字可以概括他一生的信念,即:悟你所能,把擅長的事情堅持下去,做到極致,就是成功。」
今年73歲的馬德華,早年學習京劇和崑曲,後來在楊潔執導的1986年版《西遊記》中,除了主演「豬八戒」一角,還飾演了「白毛猴」、「強盜」、「山神」等十多個角色。
用6年時間演「豬八戒」,似乎讓馬德華在這一角色上獲得「真經」:「拍完《西遊記》我有一個感悟,人要快樂,在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時,得有一個信念,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
在馬德華看來,「豬八戒」是一個幽默滑稽、有智慧且大智若愚的人,「做事總給人一種傻乎乎的感覺,特別知道疼人也很顧家,有事兒也不會往心裡去。缺點就是好色,但色大膽小」。
被問及當年出演豬八戒的契機,馬德華回憶,1982年,北方崑曲劇院決定排《孫悟空大鬧芭蕉洞》,他在其中飾演了「豬八戒」。不久,一位同事告訴他:「電視劇《西遊記》劇組正在招演員,你應該去試試。」
雖然在他前面已經有三個演員試鏡「豬八戒」,而且導演都評價還不錯。但馬德華沒放棄,表演了小品以及崑曲《孫悟空大鬧芭蕉洞》中的片段,又做了些生活化的即興表演,最終打動了導演,終於決定由馬德華扮演「豬八戒」。
化妝成「豬八戒」的艱辛
雖然此次並不是馬德華首次接觸「豬八戒」這個角色,但之前在演繹崑曲《孫悟空大鬧芭蕉洞》中的「豬八戒」時,他只需要上妝之後套上戲服,擺弄好造型即可。可電視劇《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形象,「化妝是個大工程」,這可著實難倒了馬德華。
當時的化妝師決定用乳膠面具做造型,先用石膏在演員的臉上複製出模型,在模型上再放石膏,扣出一個凹模,在凹模上做一個豬八戒形象的模子,灌上硫化乳膠,製成面具。
而比化妝還要恐怖的是「修妝」,就是將半截面具從臉上掀起來,用酒精棉球把裡面全擦乾淨,之後再拿刷子蘸上膠水,像刷牆一樣用膠水把臉上刷勻,裝回臉上後,修完一半的臉再修另一半。
據馬德華回憶,天熱時,面具用膠粘在臉上,汗順著面具流到嘴裡又鹹又澀,最後臉上起了痱子,又疼又癢。
除了出汗的煩惱,吃飯也成了一個問題。每次拍攝到中午吃飯的時候,馬德華和飾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面具都不能卸下,兩人只能看著別人吃。實在太餓就用勺子盛一點飯菜往嘴裡倒,想喝水得用吸管。
由於豬八戒有一雙長睫毛,馬德華在黏假睫毛時,要先在真睫毛上膠。有時稍不留神,膠水太多就會黏到眼睛,然後只能拿酒精棉球擦眼睛,好不容易擦開了又不敢眨眼睛。
「豬八戒」一角大獲成功
電視劇《西遊記》1986年播出後,由於「豬八戒」這一角色太深入人心,導演覺得馬德華已經很難再適合演其他角色,這讓他心裡也不免感到失落。不過,馬德華也表示,「觀眾能喜歡、能記得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演員演過豬八戒,那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被問及拍攝《西遊記》哪一場戲最難拍,馬德華說,「在高老莊那場戲是很重的一場,也是我在《西遊記》裡為數不多摘下『豬臉』的鏡頭。」他表示,「那時把『豬臉』卸下來反而有些不自然,我自己都挺不習慣的。」劇組的其他演員也對他說:「你摘下『豬臉』,瞅你都覺得彆扭,一戴上『豬臉』瞧你就對了。」這讓他拍那場戲時很沒自信。
提到現在五花八門的關於「西遊」題材的影視劇,馬德華直言:「它們都不是《西遊記》,只是借了它(《西遊記)的殼。雖然它們也有『孫悟空』、『豬八戒』,但與《西遊記》一點不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