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馬精神寓意——無邪之心

 (圖/志清)
 (圖/志清)

文/皇甫容

上古時期,伏羲大帝住世時,在洛陽東北孟津縣境內的黃河中,有龍馬浮出,背負河圖,獻給伏羲。伏羲大帝仰觀天象,俯察地法,推演出先天八卦,結束混沌朦昧,打開中華文明淵源。

由此,源於古典孕育的龍馬精神,在神州大地留下瀟灑昂揚,神采駿逸的剛健,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在小說《西遊記》中,也有一段龍馬的故事:


白馬被龍生吞

悟空隨唐僧西行至蛇盤山鷹愁澗。當時正值寒冬臘月,朔風凜凜,滑凍凌凌。疊嶺層巒峻山險惡,前行之路布滿懸崖峭壁崎嶇難行。

師徒2人來到澗水邊,觀看景致,不料從澗水中陡然竄出一條龍。悟空眼疾手快,立刻就把唐僧抱起飛到高阜上。瞬間移動了地方,唐僧還沒有反應過來發生何事,悟空就已經肯定地對唐僧說:「我們的馬被那澗水的龍吃了。」

悟空的回答超過了唐僧能接受的範疇,不由地說道:「徒弟呀!那條龍能有多大口,能將那匹大馬連鞍轡都吃了?」唐僧認為那匹大馬是驚張溜韁,跑到哪個山凹裡了,他讓悟空再仔細看看找找。

悟空的這雙眼睛,白天能看一千里路吉凶。像千里之內,蜻蜓展翅,這些小事他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可這雙眼睛,怎麼也看不到那匹大馬。因此悟空斷定,白馬被龍吞了。

唐僧一聽白馬被吃了,馬上淚如雨下:「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這隻大唐的雄鷹,當下似乎被一匹馬折斷了翅膀。唐僧一會兒要馬騎,一會兒又擔心妖怪害他,死拽著悟空不放。唐僧的無厘頭惹得悟空暴喊如雷:「莫要這等膿包行麼!」,又萬分惱怒他:「你忒不濟,不濟!」

這位「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的大唐聖僧,此時此刻面臨的難題又是什麼?此澗的本身就是答案。


西天取經需得龍馬

悟空和小白龍打了幾個回合,小龍難以招架,於是將身一幌,變作一條水蛇跑了。悟空當時急得七竅冒煙,直接念了咒語,召來土地和山神詢問。這兩位神祇告訴大聖說:「這澗中自來無邪,只是深陡寬闊,水光澈底澄清,鴉鵲不敢飛過。」之所以名為鷹愁陡澗,因為澗水太過清澈,能照到自己的身影,鴉鵲飛過認為是同群之鳥,常常不由自主身擲於水中,因此鴉鵲都不敢飛過。

接著土地講道:「大聖不知,這條澗千萬個孔竅相通,故此這波瀾深遠。」原來思無邪的力量,能使千萬個孔竅相通相連,無邪的一念都能形成深遠的波瀾。

人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才能成就。西天之路萬里之遙、艱險坎坷、磨難重重非是普通的凡馬所能經受,所以就需要真正的龍馬。小說中菩薩講道:「你想那東土來的凡馬,怎歷得這萬水千山?怎到得那靈山佛地?須是得這個龍馬,方纔去得。」

《西遊記》中講到:具備龍馬精神的前提,首先要約束奔騰的意馬,使思想清澈無邪;無邪之心能使人心淨孤明獨照,心存萬境皆清;也只有無邪,才能使身體內千萬個孔竅相通,形成深遠的波瀾,推動人心不懈地勇往直前。

〈蛇盤山諸神暗佑,鷹愁澗意馬收韁〉這一章回的中心,就是告訴唐僧:他心中那匹奔騰的意馬,已經阻礙了他的進程。要想到達西天取得真經,惟有真正的龍馬,才能加持他繼續西天取經的意志。


約束自我始能降伏意馬

落伽山山神變作一位老者奉菩薩之命,贈送給唐僧一副新的馬鞍。老人說:「我那裡倒還有一副鞍轡,是我平日心愛之物,就是這等貧窮,也不曾捨得賣了。」鞍轡看似尋常之物,其中蘊含著很大的寓意。落伽山山神是想告訴唐僧,約束自我,不懈怠意志,是他珍藏一生的心愛之物。無論多麼貧窮、困苦,他都不曾賣掉。他也是藉此叮囑唐僧,也惟有約束自我,才能降伏心中那匹奔騰的意馬,獲得真正的龍馬精神,到達最終的目標。

悟空原本沒有對才子佳人嚮往的這根弦,也沒有吟詩作樂、談小資之調的文雅纖弱。他的人生字典沒有太多的世俗,在最初的取經之路上,悟空和人打交道的方式,唯有金箍棒。

但隨著境界的昇華,悟空漸漸地能吟出卓有風采的詩句: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唐僧看到山勢巍峨就恐懼驚惶,以為會遇到什麼妖怪,於是神色慌張,心神不寧。悟空見狀,就脫口而出念出了這四句詩,悟空提醒唐僧:「差錯些兒成惰懈,千年萬載不成功。但要一片志誠,雷音只在跟下。」他勸唐僧不要胡亂猜疑,神思一旦不安,就會遠離大道。

小說中描寫到:自從唐僧得了真正的龍馬,馬上是「徑投大路,奔西而去」。吳承恩以一句詩講道:「廣大真如登彼岸,誠心了性上靈山。」當人有了真正的龍馬精神,其心意至大至廣,猶如登上幸福彼岸;心地至虔至誠宛如身臨靈山仙境。◇

延伸閱讀
「美猴王」缺席猴年春晚大揭祕
2016年02月15日 | 8年前
唐僧的恆心
2015年11月16日 | 9年前
山西西遊記石雕 不見沙僧和釘耙
2015年05月15日 | 9年前
《西遊記》外的真實唐僧
2015年04月23日 | 9年前
齊天大聖孫悟空
2014年05月06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