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高雄水患 李鴻源:68易淹水區分級分類處理

高雄市長韓國瑜(右)邀治水專家李鴻源(中)提供意見,解決市民水患之苦。(記者方金媛/攝影)
高雄市長韓國瑜(右)邀治水專家李鴻源(中)提供意見,解決市民水患之苦。(記者方金媛/攝影)

【記者方金媛/高雄報導】

高雄市長韓國瑜1月15日邀請治水專家李鴻源為高雄水利建設提供意見。李鴻源表示,高雄水患須分短中期目標解決,目前有68處易淹水區,將分級分類找出癥結,提出解方。他也希望市民給市府2年時間,才能看見顯著效果。

李鴻源說,前市府規劃了25座滯洪池,已經完成15座,目前必須要了解它們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功能,滯洪池操作的標準程序有無落實;此外,也要評估另外10座是否續建、蓋在何處等問題。

李鴻源提出11帖藥方解結高雄水患,他說,滯洪池只是手段之一,因滯洪池是昂貴設施,興建一座集即需尚上億元;較省錢且快速的方法是將濕地、公家閒置土地改造成為滯洪池或公園,只須整地,向下開挖,即可在強降雨時發揮效用,讓高雄成為一座海綿城市。

李鴻源說,高雄淹水原因另有系統性的問題,並常被忽略。如高雄主要河川如二仁溪、阿公店溪等歸中央管轄,高雄進行排水工程須與水利署第六河川局密切溝通,互相協調,否則將「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他說,高雄地勢東高西低,沿海河系連續高強度的豪大雨常造成溪水水位暴漲,加上適逢西南沿海大潮,內外水位高漲,重力排水效果不足,造成低窪地區淹水,應從都市計畫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李鴻源也提到,高雄防洪為10年標準,如要提升至30年標準,不只經費問題,還牽涉堤防和道路、橋樑高度增加等,問題複雜,加上高市府財政困難,也不足以負擔;應將保護標準藏在都市設計之中,從低衝擊開發到綠色基礎建設,也將帶動土地增值。

李鴻源說,高雄下水道設計保護標準每小時70毫米,在世界上已是高標準,但約三分之一淤積。防汛期將至,他建議市長向所有市民宣示,要愛護下水道,不隨意都棄垃圾,並確認所有下水道乾淨暢通。◇

延伸閱讀
車輛躲山竹颱風 廣州警趁機開單
2018年09月18日 | 6年前
淹水災民遺失健保卡 可例外就醫
2018年08月28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