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中年危機」 8招應對

中年危機是否出現因人而異,而且也不一定遇過一次就終生免疫,危機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Fotolia)
中年危機是否出現因人而異,而且也不一定遇過一次就終生免疫,危機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Fotolia)

文/記者王知涵、莫琳

「中年危機」大多指男性年輕時忙於事業打拚,到了40歲上下,回顧過往的工作、婚姻生活後,突然對下個階段的人生感到疑惑,彷彿失去人生方向;有的人因此厭倦現況,醞釀著一種非「變」不可的情緒,想尋求新的刺激化解危機感。但這種情緒背景下做的決定是否恰當?如果非變不可,應該如何應變才能順利過關呢? 

其實,「中年危機」一詞是近代才出現的,最早於1957年由加拿大心理學家傑奎斯(Elliott Jaques)提出,當時並未受到重視。但當1965年,他的一篇研究報告「死亡與中年危機」(Death and the Mid-life Crisis)發表後,卻意外受到大眾的青睞,「中年危機」瞬間變成了流行文化。當時將近40歲的男性中階經理人普遍有一種人生已達顛峰,未來將面臨漫長、無可避免地往下滑或被淘汰的預期心理。 

「中年危機」是否真實存在?

1995年一項關於美國中年危機的研究MIDUS(Midlife in the United States)發現,多數美國人沒有中年危機,反而,40歲的男人正處於相對健康、忙於社交生活、事業賺錢的高峰,對自己的人生相當滿意。大約只有10~20%的男性經歷中年危機,這部分人當中,有半數屬於易有危機感或神經質傾向,一生當中經常有危機意識,不止限於中年;另外半數面臨的中年危機則來自於健康問題、失業或離婚等。 

當然,時代的變遷,如1960年代以降,西方社會開始經歷各種社會運動、從經濟大恐慌走向繁榮,加上人類壽命的延長等也可能影響中年男性對人生的態度。 

如何看待「中年危機」?

儘管「中年危機」近年來仍受到大眾的討論與關愛,心理學家至今卻仍未成功地找到「中年危機」的證據。心理學家認為「中年危機」可能跟文化構念(cultural construct)有關,亦即某些文化中會出現中年危機,某些文化則不會。例如,美國一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就曾著書《Coming of Age in Samoa》指出,薩摩亞(Samoa)的青少年不曾出現像美國青少年在青春期出現的情緒問題。

老祖宗留下安身立命的道理

古人如何應對「中年危機」?古人壽命沒有現代人長,40歲也許就將進入暮年。但我們的老祖宗很早就給我們留下了安身立命的道理。如《論語・為政第二》孔子自述自己的一生,足以為現代人典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時不被外界的表面的現象所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時能夠聽得進去並能正確對待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超越法度。」 

按照孔子的標準,40歲的時候應該能了解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不會被外在世界的表象所迷惑。(Fotolia)按照孔子的標準,40歲的時候應該能了解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不會被外在世界的表象所迷惑。(Fotolia)

按照孔子的標準,40歲的時候應該能了解自己想要過什麼樣的人生,不會被外在世界的表象所迷惑。如果想要「變」,應該是更向自己的內心尋找,重新了解自己,尋找那份能使自己的心靈獲得寧靜與喜悅的力量,一種生命的自覺,這樣到了50歲才能達到「知天命」的境界。

八個「應變」方法  讓危機變轉機

當擁有了正確面對的態度,接下來還要努力付諸實現。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設定自己的行動目標,如果你還不知道該如何採取行動。不妨參考以下Lifehack網站的建議。 

1. 運動

養成每天運動到流汗的習慣,每天至少做20分鐘體能運動或在居家附近散步。

2. 多笑

正向解讀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要做到笑口常開不難。還有,提醒自己不要有撲克臉。

做到笑口常開不難,提醒自己不要有撲克臉。(Fotolia)做到笑口常開不難,提醒自己不要有撲克臉。(Fotolia)

3. 沉思冥想

已有研究證實,冥想可以減輕憂慮和沮喪症狀,改善注意力和專注力,加強主意識以及促進身體健康。沉思冥想就像鎮靜劑,可以平定「猴子思維」(monkey mind,像猴子一樣雜亂思緒)。當思緒要開始飄流時,常冥想的人比較容易定下來。

研究證實,冥想可以減輕憂慮和沮喪症狀,改善注意力和專注力,加強主意識以及促進身體健康。(Fotolia)研究證實,冥想可以減輕憂慮和沮喪症狀,改善注意力和專注力,加強主意識以及促進身體健康。(Fotolia)

4. 嘗試新事物

在你的人生當中,應該有一些你曾想要但沒有真正去嘗試的事物,如放個長假去旅行。現在,不妨暫時停下腳步,去實現這些夢想。這也是改變現況很好的方式。但避免走極端,在自己可以掌控的情況下,嘗試新的活動或事物可以讓自己以新的視野看待人生。

5. 自我進修

回學校進修想要學習的課程,或學習一項新的樂器如薩克斯風、語言、繪畫、寫作等,為自己創造學習的環境,從學習中建立自我價值、積極的人生態度。

6. 學習感恩

上床睡覺之前想想一天當中值得感謝的事,寫下來會更好,可以是平平常常每天發生的事,例如欣賞美麗的日落或聆聽喜愛的音樂。 

羅伯特(Dr Robert)認為:首先最重要的是感恩,感恩是一種改變我們關注事情角度的方式。

7. 更開放的思維

不管年紀,每天提醒自己,打開自己接納世界。韋內(Dr. Wayne Dyer)在他書中寫:試著想像有無限的可能會發生在你身上,不要固守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

8. 遠離社群媒體

網路社群媒體容易引起人沮喪、憂慮、嫉妒,沒有希望,沒有價值的感覺,還可能衍生意想不到的問題。 

使用網路社群媒體很花費時間,想像生活中這幾個小時內可以做很多事,卻浪費在電腦螢幕上上下下滑動,看別人的生活信息。 

中年危機是否出現因人而異,而且也不一定遇過一次就終生免疫,危機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面對中年危機,在求「變」的過程中,給自己機會多了解自己,藉以探詢生命的意義,找到自己的使命感。如此一來,便能將「危機」變成「轉機」,人生也能更上一層樓了。希望面對中年危機的朋友們,在「變」中找到生命的依歸!◇

延伸閱讀
三成家庭高負債 陸大叔不敢病
2017年11月05日 | 7年前
輕熟齡上班族 9成有轉職念頭
2016年01月05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