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市政成果 許立明:為高雄留下永續發展資產
許立明說,選舉期間外界批評市府舉借3,000億,事實上截至2018年11月底實際舉借2,410多億元,包括之前歷任市長舉借約1,200億、縣市合併承接高雄縣及公所債務182億,市長陳菊任內共借約1,035億,與此同時,市府也還了1,260億的債務,包含勞健保欠款518億元。他也澄清,至2018年底高雄市舉債空間約剩餘600多億元,在六都中間屬中段班。
1,000多億元舉借 招商引資9,000多億元
許立明強調,市府利用1,000多億元舉債引進民間投資9,000多億元,推動產業轉型和城市建設,高雄因而連續3年榮獲財政部招商卓越獎,全國唯一;此外,2018年度招商簽約金額約500億元,可望連續4年獲頒促參招商卓越獎,成為全國「招商王」。
經發局長李怡德表示,推動產業轉型是市府最重要的經濟政策,12年來,高雄市營利事業銷售額成長1兆元,從3.5兆增為4.5兆元,重大民間投資金額達9,048億元,就業機會8萬8,778人。這些產業轉型有感升級,創造高雄城市的國際競爭力,為高雄開創新局面。
堅守財政紀律 積極建設大於舉債金額
許立明說,市府歷年來的努力,讓年度舉債連續7年下降,更在2017年達到23年來首次的零舉債,還實質減債10億元。陳菊任內所投入的重大建設,包含捷運、鐵路地下化、滯洪池及排水整治、公園綠地、校園整建及圖書館,共計1,157億,已經超越任內的舉借數;而運用1,000億的城市投資,創造出9,000億的資產。
財政局代理局長曾美妙說明,縣市合併時,高雄市年度歲出預算規模1,350億元,其中自有財源支應約占52%、中央補助收入來支應約36%,其餘12%則藉由舉債支應;經由市府努力,以2017年度為例,自有財源佔歲出比已提升至72%,補助收入則降至23%,舉債支應部分除降至僅剩5%外,在年度實際執行結果,更完全沒有舉借,並減債10億元。
此外,市府每年1,000多億總預算,歲出結構相當僵化,其中人費用超過50%,加上社福及法定支出、公共服務、及水電基本運作就約占85%,市府須在艱困條件下創造財源,打造城市建設空間。近期財政部舉辦2018年度地方政府財政業務輔導方案考核,高市榮獲總成績全國第2名,財務管理類全國第1名,可見財政已趨於穩健。
活用市地創造公共利益 公辦重劃開發成果市民共享
許立明表示,在市地利用上,市府將大塊面積土地標租招商,活用土地以創造公共利益,而將小塊面積土地讓售以協助弱勢,則非以財政為目的。另外,市府堅持公辦市地重劃,讓利益留在平均地權基金,公辦巿地重劃後市府所標售的「抵費地」絕非變賣「祖產」,再將抵費地標售所得投入巿政建設,落實「開發地利、巿民共享」的目標。
地政局長黃進雄表示,巿府近12年辦理39處市地重劃,開發總面積約511.4公頃,無償取得公共設施用地191.51公頃,不僅大幅改善地區環境,更節省約580億元土地徵購費用。
他說,自2007年至民國2018年12月底止,平均地權基金土地標售筆數計428筆,面積40.04公頃,金額達449.07億元。抵費地標售所得的金額用途,首先用以抵付開發成本費用及新開發區資金134.48億元;支援巿政建設97.21億元。
儲備產業用地 多元產業佈局
許立明說,高雄致力產業轉型,市府努力為高雄儲備1,200公頃的產業用地,包含橋頭科學園區267公頃、亞洲新灣區600公頃、和發產業園區86公頃、南星計畫220公頃,以及報編中的仁武產業園區74公頃,立下多元均衡的產業佈局,期望高雄未來成為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驅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