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3公分短腳歸位 65歲婦走路不再痛

65歲張媽媽(中)經過東基醫師吳欣翰(右)一年的診治和家人的陪伴,終於擺脫長短腳之苦,可以放心走路不喊痛。吳欣翰手中拿的即為鋼架(環形骨外固定器)。(東基提供)
65歲張媽媽(中)經過東基醫師吳欣翰(右)一年的診治和家人的陪伴,終於擺脫長短腳之苦,可以放心走路不喊痛。吳欣翰手中拿的即為鋼架(環形骨外固定器)。(東基提供)

文/記者龍芳

台東一位65歲婦女,因長期的長短腳造成踝關節變形,再加上踝關節發炎,痛得受不了,到台東基督教醫院求診。經過骨科醫師吳欣翰長達一年的踝關節矯正及小腿骨延長術後,左小腿成功延長3公分,終於可以放心走路不喊痛,而且走路的姿態也恢復正常。

這位婦女張媽媽在女兒陪伴下現身說法,她說:「我走路不會痛了,而且沒想到,我這個年紀了,左腳還可以拉長。」她同時表示,打骨釘之處所發出的痠痛是讓她最難熬的,所幸有家人的陪伴及鼓勵,才能夠撐過來。

幼時骨折處歪斜 造成長短腳

張媽媽是在4、5歲時,左小腿脛骨及腓骨幹骨折,治療後骨頭順利癒合,但是骨折處有輕微歪斜。之後兩腳長度越差越多,腳踝的歪斜也越來越明顯,腳踝關節也漸漸變形。到成年時,兩腳的長度差距達到5公分。

張媽媽到東基就診時,左右兩腳長度的差距5公分,而且左腳腳踝變形、歪斜。(東基提供)張媽媽到東基就診時,左右兩腳長度的差距5公分,而且左腳腳踝變形、歪斜。(東基提供)

吳醫師分析指出:「不要小看這骨折處的輕微歪斜,它正是導致張媽媽腳內踝生長板受損,引發腳踝後續更嚴重變形的原因。」50多歲時,張媽媽感到左腳痛得厲害,便吃止痛藥,也尋求針灸治療,但效果有限。當時先生曾建議她開刀處理,她因為怕痛而作罷,去年實在疼痛難忍才到東基求診。

經詳細檢查後,吳醫師提出了兩項建議,一是針對腳踝疼痛的問題,建議進行踝關節矯正、融合手術;二是針對長短腳的問題,建議進行脛骨延長術。吳欣翰說,由於張媽媽是年長的病人,花費的時間會較長,傷口的照護及回診也是重要的關鍵,這些都需要病人的決心及配合,所以需要和病人先充分溝通。

家人陪伴照顧 小腿骨延長3公分

當時張媽媽因為對開刀懷有恐懼而猶豫不決,在大女兒不斷鼓勵和討論之後,母女選擇腳踝和長短腳一併手術的方式進行。

於是張媽媽開始接受踝關節矯正、融合,並使用健保給付的鋼架(環形骨外固定器),沿著骨髓內釘開始延長。從術後一週開始,每天依指示調整鋼架上的刻度來延長骨頭。在延長到3公分時,張媽媽覺得剛剛好了,再長走路不習慣,延長便就此打住。

從手術住院、出院後每週6天持續到醫院換藥直到鋼架拆除,直至今年7月中旬拆線,8月上旬再度手術,在脛骨植入鋼板,矯正左腳的角度,時間長達1年。大女兒說,10月開始,媽媽終於可以正常走路外出活動,「看到她走路不會痛,這一年來的辛苦,非常值得。」

手術後3個月裡,張媽媽左腳都帶著1.4公斤的鋼架,進行小腿骨的延長。(東基提供)手術後3個月裡,張媽媽左腳都帶著1.4公斤的鋼架,進行小腿骨的延長。(東基提供)

曾醫治多位長短腳病人的吳欣翰則說,張媽媽是他長短腳病人中年紀最長、也是到東基後第一位接受脛骨延長術的病人,他稱張媽媽是「勇敢的病人」,「手術後張媽媽左腳戴著約1.4公斤的鋼架3個月,她和家人都能確實配合醫囑是復原的成功關鍵。」

醫師:長短腳醫治越年輕越好

吳欣翰也藉此案例提醒大家,由於年齡及骨質的限制,長短腳是越年輕處理越好。 他說,生長板是兒童長高的原因,生長板受損時的年齡越小,其後遺症便越厲害。和成人相比,孩童的骨頭成長速度快、併發症少,越早發現生長板受損,能選擇的治療方式越多,也越不影響孩童的活動,越符合微創的原則。

他表示,若生長板受損面積很小,可考慮切除生長板中的骨痂,並植入脂肪,使周圍健全的生長板得以繼續成長。若受損面積大,則需截骨、矯正變形,並配合延長彌補不足的長度。

吳欣翰最後特別提醒家長:「當孩子因骨折、感染、腫瘤、燙傷等因素可能傷及生長板時,應早期並定期接受小兒骨科醫師的評估,以免錯失更微創的治療選擇。」◇

延伸閱讀
農產創新加工 11項新商品台東限定
2018年11月08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