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艾蘭哥爾 探訪向日出學習的阿比

台東縣城鄉深耕協會理事長張弘典。(記者龍芳/攝影)
台東縣城鄉深耕協會理事長張弘典。(記者龍芳/攝影)

【記者龍芳/台東報導】

傳說16世紀葡萄牙人航海發現台灣時,發出了讚歎:「Ilha formosa」美麗的島!但很多人不知道,在台東這塊區域,當時葡萄牙人在地圖上也標註了名稱-「Alanger」,意思是「遙遠而美麗的地方」。

為了來到這個遙遠而美麗的地方,44年前,嘉義的張冠淼先生騎著老牌川崎機車,帶著小學一年級的兒子張弘典和阿比,騎了 260公里,繞過彎曲難行的南迴公路,終於到達台東的太麻里。他在金崙溪畔山坡上開墾,創辦了弘宇自然農場,兒子和阿比也每天看著太平洋的日出成長。

阿比每天看著太平洋日出成長。阿比每天看著太平洋日出成長。(張弘典提供)

阿比、就是阿拉比卡咖啡豆,44年前是嘉義農業試驗所的一批種苗,由台灣鳳梨之父張清勤交給他的堂弟張冠淼,並隨之移居台東。40多年過去了,阿比不但在台東落地生根,也有了子子孫孫。

阿比、就是阿拉比卡咖啡豆。阿比、就是阿拉比卡咖啡豆。(張弘典提供)

張弘典和阿比咖啡樹。張弘典和阿比咖啡樹。(張弘典提供)

張弘典服完兵役後,返鄉投入農業,致力推動自然農法。在阿比生長過程的啟示下,他發現了「林下多層次栽種」的生態栽培方法,能讓阿比在大樹下避免烈日和颱風的摧殘,還可以和大自然各種植物共生共存共榮,於是阿比又有了龐大的家族,其中包括阿比野菜,有水果、葉菜、花朵、蕨類等等。

為了給阿比一個正式的名字,為了感謝台東這塊土地,張弘典在台東縣誌上驚喜發現了Alanger這個名稱後,便將阿比命名為「艾蘭哥爾咖啡」,也就是每天看著日出成長,終年海風吹拂,在雲霧籠罩下,以自然農法種植生產的「台東咖啡」。

資深環境教育老師吳秀娟來探訪後發現,阿比每日對著太平洋日出學習的精神,正是今日台灣社會的需求,阿比的主人用自然農法多層次作物栽培它,這是一種先顧及公共利益再來賺取個人生意的農法。她將阿比和張弘典一家人的故事拍成了動人的紀錄片。

座落在台東美術館園區內的艾蘭哥爾咖啡。座落在台東美術館園區內的艾蘭哥爾咖啡。(記者龍芳/攝影)

當你來上一杯溫暖、樸實的艾蘭哥爾咖啡時,品味的不只是一杯咖啡,還有它背後的故事,以及張弘典一家人敬重大自然、永不放棄的精神,這種精神隨著「阿比環島」在全台發酵。

阿比的主人張弘典說,阿比有如傑克的魔豆,正在呼喚著艾蘭哥爾兒女們一起推動夢想。一起來聽聽阿比的故事吧。

阿比家族

時間回到23年前,張弘典服完兵役後返鄉,上山探視阿比時發現:「哇!不得了,這個族群擴張了!」因為鳥獸的叼食,四處誕生了許多小阿比,張弘典還研究發現,原來日據時代,台東就是咖啡的重要產地,後來因糧食需求才改種稻米。這也證明台東的土地和環境有條件栽植咖啡。

透過分享,金崙流域居民開始大量栽種咖啡,他們都是阿比的子孫。張弘典原本希望參照古坑咖啡崛起的模式,帶動地方區域型經濟發展,可是,每次一遇颱風,一夕之間咖啡就全軍覆沒了。

「那麼好的咖啡品質,卻因為風災讓農民無法受益。」無法獲益就影響生計,讓他十分受挫。此時,彷彿上天的指引,張弘典再度到山中探視老阿比,結果又有了意外的發現。

「那些40幾歲的阿比,因為伴隨著樹林一起成長,所以不管遇到什麼,它都長得好好的。而我為了要增加產量、用裸露栽培用心照顧的,卻往往不敵風災。」他因此發現:「要讓咖啡生長得更好,就要去創造符合咖啡生長的環境。那就是林下多層次作物栽培。」

他開始實際操作,「先逐步種下像牛樟這種長期經濟作物,然後在這些大喬木底下種適合林下生長的咖啡。」因為中期作物15年才能收成,所以加上植被,「植被裡面有野菜,可以立即賣錢,來支撐經營這塊土地。」

這些因阿比咖啡而發展出來的各種作物,就是龐大的「阿比家族」。而最底層用自然生態農法生產的各類野菜,就是「阿比野菜」。

張弘典介紹自然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張弘典介紹自然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記者龍芳/攝影)

自然生態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自然生態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張弘典提供)

自然生態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自然生態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張弘典提供)

8年前張弘典開始架構平臺,成立「台東縣城鄉深耕協會」,在咖啡產業上極力推廣不灑農藥不用化肥的林下栽培法。如今在弘宇自然農場裡,植被就有400多種,「有藥用的,也有很多可以當作蔬菜食用的,以季節性來講大概有50種。」

阿比家宴&阿比野台戲

很多餐廳都希望擁有阿比野菜作為他們的食材,「因為它有文化有故事,還有農民的精神在裡面,而且它是生態環境下所生長出來的最健康的野菜,它的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張弘典說。

而要讓野菜成為真正的生態飲食,還要根據野菜的特性,選擇適合的烹調方法,保存它的營養也保留它獨特風味,於是張弘典進一步規劃生態廚師的訓練。

「生態廚師的訓練,就是讓專業廚師接觸土地,讓他知道他的食材是怎麼長出來的?特性是什麼?廚師只要跟土地有感情之後,他的料理絕對不一樣。」張弘典邀請五星級廚師到山上親自摘取野菜,發現:「當廚師隨手把野菜採起來放進口中時,突然那個眼淚就在眼眶裡打轉了。」張弘典說:「因為他有感動,所以之後他做出來的菜是有生命的。」

生態廚師創作生態料理。生態廚師創作生態料理。(張弘典提供)

張弘典接著辦了「阿比家宴」,邀請這些廚師來創作野菜料理。為了讓阿比家族的成員都有機會上場,緊接著又辦了「阿比野台戲」,邀請料理達人馬愛雲,將樹林底下的土地樣貌搬到咖啡館,布置成一座「野吧檯」,請調酒界名人現場創作,調製出了7款屬於台灣的生態飲品。

阿比家宴。阿比家宴。(張弘典提供)

阿比野吧檯。阿比野吧檯。(張弘典提供)

「有飲有食,我們做的是生態飲食,而不單單只是農產品的產出。」過程中他和德霖技術學院餐飲系產學合作,做成學術發表,在業界產生震盪,也吸引更多團體願意複製這個模式。

「為什麼那麼多人響應,因為他們都有感動。」感動之餘,吳秀娟和馬愛雲更進一步開展了「阿比野菜環島之旅」,希望讓食農教育向下紮根。

張弘典和吳秀娟老師共同推動阿比的故事。張弘典和吳秀娟老師共同推動阿比的故事。(張弘典提供)

阿比野菜環島

吳秀娟編寫了小學食農教案,帶著紀錄片環島17個縣市18所小學,要讓學生認識台灣這塊土地以及土地上的農民和農作物,再透過野菜的生長,了解土地和食物的關係、生態的重要,進一步願意成為環境的守護者。

聽說阿比野菜要環島,立刻吸引了65位專業廚師,自動報名去這18所學校擔任志工,其中有米其林的廚師,也有遠道來自香港的名廚。同時也吸引知名企業主動贊助。

阿比野菜環島進入台灣18所小學。阿比野菜環島進入台灣18所小學。(張弘典提供)

阿比野菜環島進入台灣18所小學。阿比野菜環島進入台灣18所小學。(張弘典提供)

阿比野菜環島在2018年3月1日出發,用逆時針繞了台灣一圈,6月21日回到了台東。4個月中,阿比野菜和台東農民的故事傳到了全台灣。馬愛雲帶著孩子們認識野菜、廚師教孩子料理野菜,當野菜搖身一變、甚至做成烤披薩等美味上桌時,孩子同時也學會了感恩大地。

阿比心願

張弘典還跟台東大學合作,將「自然農法多層次作物栽培暨農業環保循環經濟」這套模組做成學術發表後,他希望可以讓更多人複製。他說:「這種耕作方式不只是農業經濟,也是國土保育、環境保護,也做到食品的安全乃至於疾病的預防。」

在人口不多又頻頻外流的台東,張弘典希望這個模式可以讓更多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也讓返鄉青年多一個創業選擇。「用林下栽培發展咖啡和野菜產業,目前我已經證實是可行的,既能保護土地又能兼顧農民生計,是人與土地能共榮共存的模式,也有越來越多人在投入了。」

張弘典介紹自然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張弘典介紹自然農法生產的阿比野菜(記者龍芳/攝影)

張弘典種植的阿比咖啡豆。張弘典種植的阿比咖啡豆。(張弘典提供)

張弘典體會到,人的一切是上天給的,多層次栽培也是一種回歸和感恩,「這塊土地養我們,我們不但要感謝它,也要想一想,要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麼?是繼續破壞土地,還是要留給下一代寸土寸金的環境?」

阿比的故事還在往前走,張弘典透過阿比讓大家了解:「當我們能夠吃到一口自然農法的食材時,請深深的感謝,因為那是天賜良食。」他也透過持續的生態飲食講座,希望「把台灣的好食材一口一口吃回來。」◇

延伸閱讀
釋迦外銷再創新局 5公噸輸日首航
2018年09月13日 | 6年前
台東最美星空 4觀星景點出線
2018年09月05日 | 6年前
台東暖心之旅 陳建仁為社工打氣
2018年09月01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