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7問題 央行:難成法定貨幣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7日在台北表示,虛擬通貨充其量只是加密資產,而非貨幣,無法取代法定貨幣所營造的信任機制。
楊金龍7日出席「金融科技生態系」高峰論壇,以「虛擬貨幣與數位經濟:央行在數位時代的角色」為題發表演講。他點出虛擬通貨存在七大問題,致其未能被市場普遍信任。
第一是「貨幣供應量無法調節」,因虛擬通貨的供給量是依循事先決定的協定(protocol)而來,無法依市場需求有彈性地調整供給;第二為「價格波動大」,價格不穩定導致無法做為廣被接受的支付工具,但易成為投機炒作標的。
楊金龍指出,第三是「效率低」,虛擬通貨在雙方交易後,須經特定時間被包入區塊再經礦工驗證,導致系統每秒能處理的交易筆數非常有限,若市場交易量大,將造成壅塞並導致使用者的交易費用暴增;此外,新增的區塊也有可能被否認,即所謂的軟分叉(soft fork),此等耗時且不具清算最終性的運作機制不具效率。
第四是「耗能」,虛擬通貨挖礦過程耗電,據估計約為瑞士全國用電量,此與貨幣演進過程旨在節省資源浪費、降低成本的發展,完全背道而馳;第五點為「硬分叉(hard fork)導致虛擬通貨貶值」,硬分叉是指由開發者複製比特幣的軟體後,加入一些新的特性或調整演算參數,再以新名稱及新形式釋出,即可獲益。因每次分叉都使原先舊虛擬通貨的持有者,又可額外取得新的虛擬通貨,形同天外飛來一筆意外之財。
楊金龍說,光是去(2017)年就有十幾次比特幣硬分叉,包括比特幣現金、比特幣黃金和比特幣鑽石等。此種硬分叉如同1618年代德國硬幣「剪邊(clipping)」的翻版,當時德國爆發多年戰爭,政府對硬幣剪邊籌措財源,民眾群起效尤,而引發「劣幣驅逐良幣」,最後在失去對貨幣的信心下,導致貨幣大幅貶值,造成嚴重的經濟危機及惡性通膨。
第六是「無求償管道」,虛擬通貨採去中心化發行,並非任何發行人或機構的負債,也沒有任何主管單位支持,若面臨網路攻擊或受到51%電腦運算力的惡意礦工把持,使系統癱瘓時,持有人的損失將求償無門。
最後一點則是「易被不法人士利用」,除虛擬通貨交易平台被駭及虛擬通貨相關詐騙案例層出不窮外,虛擬通貨易被用於洗錢、資恐、逃稅、規避管制等用途,皆會打擊民眾對其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