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大禧活動 創意大偶嘉年華
很少遊客看過夜晚美麗的大溪老城區,本周六「大溪大禧」活動的「夜光遊行」是難得的機會。21日下午四點先以「夕照踩街」為晚間重頭戲暖身,夜間七點「夜光遊行」正式登場!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特別邀請,以製偶與推廣偶戲享譽的無獨有偶劇團,和居民一起從大溪的「大仙尪仔」文化發想,創作12尊創意大偶,包含偶身結構與外部裝飾,全來自在地居民的巧手與創意!穿戴在居民身上,最高的可達3公尺,還可以與觀眾活潑互動!
邀請2017年桃園藝閣競賽獲獎的龍潭「瑞龍傳藝文化協會」以高達4公尺的關公藝閣,來大溪為「聖帝公」逗熱鬧!最重要的,大溪社頭文化是當然的焦點:共義團在夜色中靈活舞動夜光龍、金鴻醒獅團出動閃亮亮的LED獅,一起讓大溪老城區的夜晚更增風華。
桃園文化局長邱莊秀美表示,「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暨遶境儀式」是傳承逾百年的地方盛事,熱鬧程度堪稱為「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今年木博館以「為神明辦喜事」的心情,在農曆六廿四關聖帝君誕辰(今年國曆8月5日)前,主辦「大溪大禧—關公生」系列展演活動,週週有不同主題的亮點活動,這次的遊行嘉年華,就是社區能量展現與活力的最佳寫照。
隨著時代變遷,大溪各社自發性變化陣頭內容,充滿生活感及趣味性。例如1970年代,電視布袋戲「雲州大儒俠」風靡一時,大溪的社頭追趕時代潮流,將布袋戲中的角色史豔文、劉三、哈麥二齒等,製作成尪仔頭,由人穿戴扮裝加入遶境,被大溪人視為童仔的前身,因此木博館特別策畫大偶製作工作坊,就是想激發這種民間參與製作比拚的精神。
正式遶境的將軍動輒幾十公斤重,人員均須經特殊訓練才能上陣,「創意大偶」讓一般人可以「輕裝上陣」,像是參與工作坊的媽媽、姊姊們,也能輕鬆地體驗節慶遶境的喜慶氛圍。社區小朋友、青少年,甚至年長者,紛紛端出扯鈴、音樂、排舞等各項才藝為神明祝壽,這種全民參與的精神除了呼應傳承百年的民俗信仰,更突顯了大溪深厚的文化與地方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