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西進面臨思想審查 導演:要有覺悟
台灣市場有限,為了開拓更大華語市場,影視產業往往寄望對岸13億人口,隨便5~6億人看電影,這市場有多大?「可是,台灣電影賣到中國要有一個覺悟」導演林正盛說, 對於中共思想審查,對台灣影視西進的影響,事前要精密考慮,以免不牢靠的政治因素干擾市場,造成投資風險。
中共政治思想㟛制,已到了無限上綱的地步。國片《強尼.凱克》原定4月13日在大陸上映,但男主角柯宇綸遭陸網友指為「台獨藝人」,中國發行商立刻宣布該片暫緩上映;無獨有偶,台灣版 GQ 雜誌總編輯杜祖業原定接中國版《GQ》雜誌總編輯,但因他在歡送會上背掛同事創意製作的「反攻大陸」值星帶照片在網路曝光,就在隔日(5月4日),中方立即撤回聘雇。
對此,林正盛表示,他贊同台灣電影開發對岸市場,可是要覺悟「對岸市場的意識形態管制」。
中共政治干預、意識形態審核,讓中國成為不穩定、不牢靠的市場。「我希望台灣電影在大陸上映、賺錢、獲取成功,但那是一個很精細的、算過的規劃,不是一個莽撞的事情」,去之前,各環節都要想清楚。
雞蛋多籃子 台灣電影面向世界
身為本土創作型導演,林正盛作品主要以台灣、歐洲市場為主,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的作品賣到中國機會相對較少,所以他的電影投資規劃裡,不會先預先期待中國市場來增加投資風險。
「我們的電影要拍給全世界看,中國只是全世界的一部分」他強調,「沒有要跟中國做敵人」,但也不會因對岸意識形態,就自我設限,「我不排斥中國市場,但也不會只為中國市場拍片,電影完成後還是會投(送審)看看,過了就算意外賺到」。
「創作失去自由就不叫創作 」
表達作者對世界的看法、生命深層的東西,那才叫創作。創作如果失去自由,就會失去自我對世界的詮釋觀點,如果你要創作,就不能自我設限,不能因為要進中國,心裡就先預設一個機制,「這個中國(共)不會喜歡,就拿掉,那個不喜歡又拿掉,就完了呀,那就不叫創作了。」
與其自我審查,那乾脆改走商業電影、類型電影,拍這些或許在中國會被喜歡、還有機會。不過,中國市場毫無規則可言,不但題材審查,甚至嚴重到對個人思想檢查,包括導演、演員、製作團隊過去都要被翻出來,事前一定要有縝密規劃。
勿掉入意識形態對立
他認為,與其一天到晚擔心中共要怎樣我們,你對我不開心,我也不爽你,一天到晚罵中國鴨霸,你來我往,倒不如專心做好自己的事,「不要淪入意識形態的對立,那就太笨了!」
林正盛提醒,如果台灣影視工作者被中共說成台獨,而做出「我不是台獨」解釋時,千萬不要去責難他,反而要站在他旁邊,成為他的力量,無論他做任何決定,大家都要祝福他。
我國與對岸最大差異在於台灣有言論自由;何況,每個人生命處境不同,「罵他就中了中共圈套了,別人用意識形態審核我們,我們也用意識形態審判那些藝人(自己的人),那就落入中共要激起我們分歧、對立的圈套中了。」
建立台灣電影整體投資觀
台灣電影自《海角七號》爆紅後,投資人掏錢就只問「票房會不會HITO?」然而,持續追逐華麗票房背後,沒有好好想「整體電影業投資概念是什麼」。
林正盛舉例,好萊塢電影將市場放眼全球,美國片商一年投資多部電影,其中鎖定一部成功賣座,票房就能整體回收,而台灣不是這樣玩,台灣投資電影都是一年一部,「一沒有就全輸了!」沒有用產業思維在經營。
一部開出上億票房的本土電影仍可能是不賺的,不要一看到一部電影賣得不錯,就覺得可投資,然後押寶的心態下,結果不賺就抽手了,沒有完整投資概念。
他呼籲,台灣政府要珍惜努力創作的人,給予台灣創作者空間與舞台,幫助他們走向全世界市場。他坦承,沒有中國市場,「資金真的很難找」,希望政府有填補機制,當創作者不必折服中國市場下,政府如何幫助他?讓他能繼續創作能拍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影視作品,這是政府可以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