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信物「傳國玉璽」

在古代,天子玉璽是皇權神授、繼承皇位正統合法的重要信物。圖為清乾隆碧玉「八徵耄念之寶」璽 。(維基百科)
在古代,天子玉璽是皇權神授、繼承皇位正統合法的重要信物。圖為清乾隆碧玉「八徵耄念之寶」璽 。(維基百科)

文/杜若

秦始皇帝統一天下後,鐫造了一枚皇帝玉璽,稱為「天子璽」,也稱為「傳國玉璽」,玉璽正面刻有李斯的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傳國  象徵皇

在古代,天子玉璽是繼承皇位正統合法的重要信物。因此,歷代帝王將傳國玉璽視為一統天下、皇權神授的重要象徵。一旦失去玉璽,則視為王朝氣數已盡。所以,傳國玉璽是國之重器。

傳國玉璽隨著朝代更迭不斷易主。唐朝末年,群雄割據,豪傑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下傳國璽,建立後梁。李存勖滅後梁,建立後唐,傳國璽由此轉歸後唐。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公元885年~937年)抱著傳國璽自焚而亡。至此,玉璽消失了。

但是到北宋哲宗時,一位名叫段義的農夫在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宋廷十三位大學士根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以後,認定這就是秦始皇的國璽。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擄走徽、欽二帝,也掠走了傳國玉璽。自此,玉璽再度失去了蹤影。 

當玉璽再度現身時,它的存在意義,也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了很大變化。明朝時,兩度出現傳國玉璽的傳聞,但都被臣子擋了回去。

天子重在德  不在國寶

明英宗朱祁鎮天順初年(公元1457年),胡人首領來到邊境,請求賑濟糧米。傳說,寶璽就在他那裡。大將石亨聽說此事,就想帶著軍隊巡視邊境,趁機取回玉璽。

英宗徵詢大學士李賢的建議。李賢輔佐英宗、代宗,是明朝難得的治世良臣,他說:「胡人首領雖在邊境,但沒有出兵侵犯。現在無故對其用兵,一定不行。況且寶璽是秦始皇時期所造,上面有李斯篆文,已是亡國之物,不珍貴了。」英宗同意李賢的看法。

李賢對待傳國璽的態度不是個案。明神宗時期,另一位大臣梅國楨也持雷同看法。

明朝大臣梅國楨(公元1542年~1605年)鎮守邊關,擔任少司馬,統領三鎮軍政。有一年,一個胡人首領求見,說是在沙漠中得到一個傳國玉璽。胡人將玉璽的字印在黃絹上,頂在頭上,到梅國楨的軍營中求見。胡人想把玉璽獻給朝廷,請少司馬(中國古代官職名稱)代其轉奏進獻之功。

梅國楨說:「不知道玉璽是真是假?等你拿來後,讓我確認一下。如果是真的,我就犒賞你。」

胡人首領說:「歷代都有上天傳授真命天子信物之事,現在玉璽正是為了聖朝而出現的,這是非常祥瑞的事。如果稟奏皇上,一定會得到封賜。我所希望的不是犒賞。」

梅國楨笑著說:「寶源局自然存有國寶。即使這個玉璽是真的,也沒有什麼用。我也不敢輕易褻瀆皇上聖聽。念你一片好意,我給你一錠金子作為犒賞,並把黃絹還給你。」胡人聽後大失所望,嚎啕大哭離開了營帳。

有人問梅國楨,為什麼不稟奏皇上呢?梅國楨說:「春秋時期周大夫王孫滿說,天子在德,不在鼎(國之重器)。何況胡人將其視為奇貨。如果輕易稟奏皇上,胡人會借著玉璽挾持。萬一聖旨下來,真要徵求玉璽,而玉璽又不能準時送到,難道真的要用封賞來購買玉璽嗎?」眾人聽後,歎服他的見識。

梅國楨笑著說:「寶源局自然存有國寶。即使這個玉璽是真的,也沒有什麼用。我也不敢輕易褻瀆皇上聖聽。念你一片好意,我給你一錠金子作為犒賞,並把黃絹還給你。」(圖/素素)梅國楨笑著說:「寶源局自然存有國寶。即使這個玉璽是真的,也沒有什麼用。我也不敢輕易褻瀆皇上聖聽。念你一片好意,我給你一錠金子作為犒賞,並把黃絹還給你。」(圖/素素)

梅國楨知道玉璽是國之重器,但也知道國君的德行比玉璽更重要。梅國楨寧可失去玉璽,也不希望君王為了一方玉璽,去和胡人做交易。

昔日,曾經擁有傳國玉璽的君王,隨著朝代更迭,成為青史中的風流人物。有人看重傳國玉璽的象徵意義,也有人傾向於「國君修德,會比國寶更加重要」。在不同的歷史舞台上,傳國玉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這也是它的迷人之處吧!◇

 

延伸閱讀
小孩變叛逆 專家:問題出在父母
2017年11月20日 | 7年前
柏拉圖心中的理想國
2016年03月30日 | 8年前
古代皇帝從小接受何種教育?
2015年11月24日 | 9年前
以德治天下 天佑古代帝王
2015年09月17日 | 9年前
清嘉慶帝玉璽 法國2700萬成交
2012年04月01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