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要地人潮多 商家多是億元戶
現在行經中正路,最顯眼的是某太陽餅店的招牌,占據了角地的商店,像極伸出大大的手臂,向路人熱情的擁抱。這裡曾是台中市最繁盛的地段,月租金超過上百萬台幣,柱子旁的一個小攤位月租金也要3萬到5萬,而當時北區的一棟不到20坪的2層透天才50到60萬上下,一碗陽春麵不要10塊錢。
在中區經營店家超過50年的店家老闆娘回憶起當年的盛況,不願多講,只說即使現在的台中市重大公共建設都往西移動,位在中區的台中火車站仍是台中市的門面,再怎麼說,也不應該淪落到這般景況,沒有出走的店家多半是自住的民眾,現在以服務老客戶為主。
老闆娘說,有許多當年就讀一中、女中、台中家商的學生回來探親,大家都驚訝現在的中區怎會如此蕭條,即使到了台中公園,似乎也找不回當年那般盛況。
繁華時 林青霞曾駐足
1961年(民國50年)完成的綜合大樓百貨商場(日據時代的行啟紀念館)是第一棟鋼骨結構大樓,擁有中部第一部的手扶梯,當年十分神氣,成為外地人來台中市必訪之地;而太府建設的天龍名店開幕時,請到林青霞與秦漢共同剪綵,盛況空前。
1977年底開幕的華華百貨設有中部首座透明電梯,隔年,台北中信集團總經理徐小峰揮軍南下,接手改為大大百貨,重新開幕時,請到當年知名影星「小王爺」陳麗麗剪綵,熱鬧非凡。
大大百貨並不像現在的百貨公司有獨棟建築、服務台、文化教室、生鮮超市、美食街等設施或規劃,它只是位於台中市青果合作大樓的地下2樓、地上3樓的百貨商場,但在當年多是木造、磚造建築中,上千坪的賣場加上鋼筋建築,已是了不得的規模。
曾經蟬聯地王(中正路、自由路)店面數十年的二代經營者何澄祥記得,當年自家樓上的一塊廣告招牌月租金30萬,1987年在民族路、繼光街創業的陳永圍當年4坪大小的店面單月租金就要4萬元,這還算是比較差的地段。
除夕夜 攤販就能進帳30萬
陳永圍記得,當時聯福麵包隔壁鞋店的門口攤位一個除夕夜就有30到40萬的進帳;之後他租下三商百貨隔壁的4樓透天,約有300多坪的使用面積,3個月的房租100萬。
依據店家的描述,因為火車站、客運總站都設在這裡,因此聚集南、北兩路客人,人潮絡繹不絕,店家從早到晚都有做不完的生意,中區也發展出功能齊全的各式店家,足以應付各種客源;剛剛進軍台灣的速食業者也到中區來分一杯羹,例如:溫蒂、肯德基、明治、比大營等,摩肩擦踵都不足以描述當時的盛況。
中區整整繁榮了將近30年,當時在中正路上靠近繼光街的4層透天店面都值上億台幣,遙遙領先其他地段。
停車位不足 成為發展致命傷
隨著台灣的經濟起飛,1970年代,福特汽車、Toyota開始在台灣設立生產線,轎車慢慢成為民眾的另一種代步工具,而當初日本政府在規劃市中心時,並沒有想到汽車將帶來巨大改變。因此,當時中區五大百貨公司雖然年營業額驚人,卻都沒有規劃停車位。
當中區的商業鼎盛之時,停車位的缺乏就成了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1986年(民75),已有報導指出中區停車不易,將損及其發展性;1980年(民69)成立的全國飯店、來來百貨都因為規劃有大量的停車位,逐漸成為民眾轉向消費的新興商圈。
1987年(民76),市政府為了疏散中區車潮,將中正路、中山路等改為單行道,卻讓中區商家叫苦連天,因為人潮少了很多。出身中區的逢甲商圈主委王朝藝分析,改單行道可以快速疏散人潮,但對商家而言,人潮就是錢潮,此舉反而成為中區商家的致命一擊。
1970、1980年代,中區曾陸續發生幾次嚴重大火,出動了中部軍、憲、警上千人力、直昇機搶救,且多在百貨公司;王朝藝認為,影響最嚴重的一次是衛爾康大火,其死傷慘重,震驚全國,市府開始嚴格取締不合消防法規的店家,予以斷水斷電的處分。
雪上加霜的是,網路謠言「幽靈船」指稱下一個起火點為第一廣場,這棟原本是年輕人最愛的娛樂場所頓時瀰漫著恐怖的氣氛,連帶中區的各公共場所人潮逐漸減少,民眾明顯轉往北區的三民商圈。
慢活形態興起 起死回生有望
現在的中區彷彿喘了一口氣,當年的人聲雜沓已是他日黃花,許多擁有好手藝的老店家依舊開店營業,曾經進駐百貨公司的代表性美食依舊讓人垂涎;在店裡,會發現仍有最新流行式的衣服、鞋款;火車站前有漢方飲料、連鎖書店、背包客旅店、新興商務旅館,走到大型生鮮超市、誠品書店也只要10分鐘;現在的中區有著慢活的步調,市政府如果再加把勁,中區的轉型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