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閱讀 取決父母的用心

文學所蘊藏的內涵,有時能照亮孩子一世的前程。(Fotolia)
文學所蘊藏的內涵,有時能照亮孩子一世的前程。(Fotolia)

文/記者張原彰

宋怡慧近年不斷走訪偏鄉、各大院校,或開辦論壇講座,目的是讓閱讀的種子在學子們的心中萌芽,並從中讀出寬容與喜悅,但她認為,「孩子能否喜愛上閱讀,與父母的閱讀習慣存在著絕對關係。」

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

即使閱讀風氣不如過往時代,但當今多數家長心仍然期盼孩子們能喜歡閱讀、懂得閱讀,甚至應用在學科考試之上。不過宋怡慧認為,孩子想懂閱讀,所屬家庭得建立起共學機制,「因為孩子是父母的追隨者,只有父母先示範成功,才可以引領孩子們沉浸在書本裡的樂趣。」

宋怡慧也說,台灣的書籍沒有分級,因此父母得更用心。尤其是學齡前的孩童,若要引導他們喜愛看書,父母要先做大量的功課。首先是了解孩子的個性,這樣才能夠因材施教。若是安靜的孩子不要給他們探索類的書籍,好動的孩子不要讀三國演義等大篇幅文學作品。

宋怡慧說,給孩子書本之前,父母們一定要先讀過書本內容,考量孩子的接受能力後,才真正給予孩子文本,這才真正能讓孩子思考這些書本的價值。若能持續這樣做,同時家庭充滿閱讀氛圍,多數孩子最終都會喜歡上閱讀。

1了解孩子個性。
2挑選適當書籍種類,因材施教。
3自己讀過內容,考量孩子接受能力。

4將文本給予孩子。
5最後與其討論自己的讀後心得。並持續進行。

文學內涵 非學科成績所能估算

推廣閱讀的過程裡,宋怡慧常收到來自學生對於閱讀的提問。曾有一名學生希望把閱讀重心放在學科上,並認為讀文學類書籍對他往後人生的用處不大。但宋怡慧卻與一般老師不同,她認為,學科成績不能永久保存,但是文學所蘊藏的內涵,有時能照亮學生一世的前程。

「文學沒用,那人生裡又有什麼有用?」宋怡慧認為,在無可預期的未來,或許奮鬥一生後會面臨破產,或是準備三年的考試卻無法考上理想志願,但人不能因此否定努力的過程,仍有許多可被珍惜的價值。

宋怡慧認為「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每項優點都可能變成缺點,文學或許對升學沒用,但另一面卻極具用處,「文學能否有用,得看如何應用這些文學內涵,成為安頓自己的價值,在面臨人生巨變時,懂文學、哲學的人,多數不會選擇自殺。」

宋怡慧說,多少文學家把困難當作下一次突破的奠基,因此才能生出智慧的花朵。北宋文豪蘇東坡若不是如此,其作品也無法雋永為後世傳頌,「一個人在困境裡,他必須擁有堅強的意志,這得來自文學與哲學所帶來的無形力量。」

政府應重視閱讀風氣 改善環境

曾有另一位就讀體育科系的學生,不解閱讀與體育間的關係,宋怡慧則說,運動選手的生涯會劃下句號,但如果能把挑戰極限的歷程以文字留下,把經驗的聖火傳承給後進,那麼他的生涯不會因此結束,還可能成為體育界的領袖精英,但這是得靠著閱讀累積的能力。

至於職場管理上,書本更是項溝通利器,她提到,領導學相關書籍《不懂帶團隊,那就大家一起死》曾引起許多職場人士共鳴,但員工不能帶這本書在身上,不過老闆能提供給員工閱讀。

宋怡慧說,若是老闆願意拿出這本書,這代表他不害怕被詆毀,心胸寬大,另外還可以顯示自身企圖心,這能讓領導者以德服人,強化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

她認為,書本攸關國家競爭力,代表國家的文化底蘊,台灣政府不可以忽視閱讀風氣的興衰,「如果台灣想成為書香國家,政府不能讓地方文具店淪落成只賣參考書與文具的店面,因為越是遠離都市的孩子,越是需要有閱讀的環境。」

她強調,「許多國外偏遠地區的孩子靠著閱讀書本,而讓思想變得開闊、眼界變得高超,雖然身處的環境不如都市裡的孩子,但是同樣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界。」◇

延伸閱讀
高市圖書車 1800本60分鐘借閱一空
2017年12月05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