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移動支付」新政為何沒成效?(上)

⊙顏丹

近日,一則來自深圳的消息稱,「近年來,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扎實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初見成效」。其中,最令官方引以為傲的是,「全國率先實現醫保移動支付」。

根據報導,「市人社局通過與支付寶、微信、平安、建設銀行、銀聯共5家支付平台合作,於2016年6月在全市開展醫療保險移動支付工作試點」。結果顯示,「目前全市有32家大型醫院上線,使用醫保移動支付綁卡人數超過160萬(人民幣,下同),累計交易金額超過8,400萬元」。

這幾個數字看似挺唬人,但只要跟同類數據稍加對比就不難發現,推行醫保移動支付,其實並沒有什麼成效。首先,針對「32家大型醫院上線」,同樣來自深圳官方部門的數據卻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市各類衛生機構有2,376家,包括107家醫院、58家公共衛生機構、607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話說,新華社此前已發文稱,「我國超過5億人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但如今,為何2千多家衛生機構、100多家醫院中,只有32家大型醫院開通了醫保移動支付?其他醫院到底是未經批准,還是自己覺得沒有開通的必要?答案或許就在「醫保移動支付綁卡人數超過160萬」這個數字上。

有數據顯示,2015年末,深圳市共有常住人口1,137.89萬。按照《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所顯示出的「截至2016年12月,網民手機網上支付的使用比例提升至67.5%」來算,深圳至少應該有700多萬人在使用移動支付。但為何關係到民生日常的醫療消費卻顯示出,只有不到1/5的人在使用移動支付呢?

顯然,「醫保移動支付」的關鍵並不在移動支付,而在醫保上。一個連醫保都上不了的人,又怎會將醫保卡綁定在手機上?也就是說,深圳市人社局遠沒有必要超前到將工作重心從「醫保覆蓋率」轉移到「醫保移動支付率」上來。一旦實現了「全民醫保」,「移動支付」也就成了順水推舟的事兒。又何必急於此時?

實際上,從深圳「人口1,137.89萬」與「醫保移動支付綁卡人數超過160萬」的對比中,我們更應該看到,國務院在《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中所提到的「截至2016年底,全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參保覆蓋率穩固在95%以上」的數據純屬胡扯、瞎掰。

說到這個「參保覆蓋率」,之所以被認為數據造假的原因也就在於,有人上不了,有人不想上。「有人上不了」,意即中國包括醫保在內的社保體系根本就未能保障所有人,尤其是那些無業、失業以及有工作卻沒有合同的已被政府邊緣化的人群。尤其是流動人口,由於其本身具有不穩定性,因此一直以來,並不被當地的社保單位視為創收的主要人群。(接下文)◇
延伸閱讀
Google Pay正式推出 不開App就能結帳
2018年02月21日 | 6年前
嘉義2018台灣燈會 一機在手輕鬆逛
2018年01月23日 | 6年前
力推行動支付 賴揆:評估給折扣
2018年01月09日 | 7年前
防堵金融風險 陸嚴控條碼支付
2017年12月29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