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病逝 享耆壽90歲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14日病逝。(中央社)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系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14日病逝。(中央社)

【記者李怡欣、江禹嬋/高雄、台北報導】

中山大學榮譽退休教授、詩人余光中昨(14)日在高醫大附設醫院(下稱高醫)病逝,享耆壽90歲。

余光中生於南京,國共內戰輾轉來台,一生以詩詞、散文、評論與翻譯,貢獻文壇,退休後仍創作不斷,他捍衛文言文,也曾在戒嚴時期,提醒防範共產黨以文學滲透瓦解傳統,掀起文學論戰,回首,余教授70年的創作生涯,為華人留下雋永,文壇巨擘殞落,令各界不捨。

高醫表示,余光中在11月27日因在家有嗜睡、說話不清情況,由家屬送急診,診斷確認為急性腦中風,住院期間因併發心衰竭及肺炎,出現肺浸潤現象,12月8日轉加護病房,因余教授年齡已大,家屬決定不插管治療,13日晚間,家人想陪伴其身旁,就轉普通病房,翌日,余教授病況直下,家屬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上午10時04分,余光中因呼吸衰竭在平和中離世。高醫副院長黃尚志表示,余教授逝世前,家屬皆隨侍在側。

中山大學表示,余教授在中山大學外文系任教32年,深受全校師生愛戴,是中山「鎮校之寶」,更是藝文界先驅。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得知消息後非常震驚與遺憾,並表示校方將全力協助家屬處理辦理後續事宜,懇請外界暫時給予家屬哀悼時間。

總統府表示,總統蔡英文得知後,表示哀悼;余光中對台灣現代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並啟蒙了許多文藝青年。

總統府指出,余光中對台灣現代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不只詩文廣為人知,他精心翻譯的外國作品,如《梵谷傳》,也啟蒙了許多文藝青年。

文化部長鄭麗君聞訊後也同表哀悼,她說,余光中一生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等文學工作的成就,對華文文壇有既深且遠的影響,是台灣現代文學史上必須銘記的一頁。

前年出版詩作《太陽點名》,成為他最後一本新作。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詩文作品廣泛為兩岸三地的教科書收錄,如〈鄉愁〉、〈我的四個假想敵〉、〈聽聽那冷雨〉;多篇詩作更屢經楊弦、李泰祥、羅大佑等人譜成歌曲傳唱。梁實秋說:「余光中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

知名學者黃維樑也曾說:「余光中憑其璀璨的五色之筆,耕耘數十年,成為當代文學的重鎮,其詩風文采影響深遠。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採西洋藝術。」

余光中在1985年移居南部,晚年皆在高雄度過,高雄市長陳菊表示,得知消息心中很感嘆、萬分不捨,「相信愛海的他,高雄已是他的第二故鄉」、「高雄因余光中而軟、港都因余光中而暖,我們對他的懷念與記憶,也將像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去年曾跌倒致顱內出血,康復後身形消瘦許多。今年10月23日,中山大學為他舉行90大壽慶生會,是他最後一次公開露面,當時校方製作《余光中書寫香港》紀錄片送給他,見余教授精神好、相當開懷,還吟誦歐陽修〈再至汝陰〉抒情,「黃栗留鳴桑椹美,紫櫻桃熟麥風涼;朱輪昔愧無遺愛,白首重來似故鄉。」哲人已遠,此景不再,陳菊盼如其筆下《讓春天從高雄出發》般,「讓海峽用每一陣潮水、讓潮水用每一陣浪花」,就讓台灣海峽永遠陪伴著他、做他最縱容最關廣的床。

捍衛傳統護神傳文字

1977年8月20日余光中刊登〈狼來了〉一文,指摘「台灣現在已有人公然提倡『工農兵文藝』,暗指這些『工農兵文藝工作者』是共產黨的爪牙。」余當時點出他這文人憂國憂民的深遠關懷。

文中指出,不該刻意突顯階級「工農兵文藝」,可以稱「大眾文學」或「國民文學」,他明白點出背後政治用心,可惜的是,在當時輿論聲浪中被淡化。余光中說,從毛澤東延安講話中可看出,所謂「工農兵文藝」正是配合階級鬥爭的一種文藝:而政策下的文藝批評乃是一種鬥爭方法,以達到政治目的。

他更清楚指出,毛的共產企圖是「把中國的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徹底破壞之後,就可以建設起『工農兵文藝』了」。而當時台灣興起鄉土文學下的「文藝批評」,「竟似有些暗合之處,目前國內提倡『工農兵文藝』的人,如果竟然不明白它背後的意義,是為天真無知;如果明白了它背後的意義而竟然公開提倡,就不僅是天真無知了」,余光中說。

時政敏感,文壇掀起肅殺氣息,最後官方界定成「愛國文學」、「民族文學」,讓文學沾染政治批判暫時畫下休止符。

2005年,余光中擔任「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總召集人、共同發起人。以搶救國文教育、提升國文程度、振興國家競爭力、保存傳統文化、推動經典閱讀、詩歌吟唱與培養人格道德為目的。

余光中於該聯盟行動宣言中提及:「對於在臺灣的我們,不論所操何語、所信何教、所入何黨、所選何人,共用的文字只有中文,亦即所謂『國文』。這種文字無論你稱它中文、漢文、華文,甚至唐文,都有其遣詞用字的句法、章法,平仄協調的音調,對仗勻稱的美學;在文學上更有悠久而豐富的傳統,成為世界各地華文作家的源頭活水。」並曾說:「語文黏不住,民族就疏離了。」由此可見余教授十分重視國文教育。

2014年余光中獲第34屆行政院文化獎,領獎時表示「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

日前,十二年國教普通高中國文課程綱要中,文言文留存比例遭刪減,多名中研院院士與孩內外學者聯合「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聲明,呼籲不該讓語文淪為意識形態工具。對此,余光中也認為,政治不應該介入語文,「文言文非常重要,如把它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余光中認為,語文比任何政府都要長久,不應落入政治紛爭。

對台灣現代文學影響深遠

他先後主持多種文學刊物、文學獎,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在華文世界已出版著作近百種,成為當代華文世界經典作家之一,對台灣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的華人世界。

《白玉苦瓜》是余光中眾多作品中最暢銷的代表作。書中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有:〈江湖上〉、〈小時候〉、〈民歌手〉、〈車過枋寮〉、〈鄉愁四韻〉、〈白玉苦瓜〉。其中〈鄉愁四韻〉更曾改編成風行一時的校園民歌。

除了詩,其散文,也擅長翻譯文學與鄉土文學,《聽聽那冷雨》文集,多次選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課本及散文選集。另外,翻譯劇作家王爾德的作品如《溫夫人的扇子》等,為國人打開西方藝術界的窗口;詩作如〈車過枋寮〉、〈讓春天從高雄出發〉等也呈現他對台灣在地生活的觀察,對台灣鄉土文學也功不可沒。

余光中將五四以來的散文,將口語化的散文與大眾化劃上等號,稱藝術化的散文是現代散文,顯示這類散文可以兼具現代人的生活內涵與創作形式上的現代手法。

他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新詩獎章、中山文藝獎、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吳三連文藝散文獎、新聞局圖書金鼎獎主編獎、國家文藝獎、五四獎文學交流獎、行政院文化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等獎項,並獲頒贈二等景星勳章。

余光中 小檔案

生日:1928年10月21日

出生地:南京,福建永春人

學歷:台灣大學外文系、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經歷:

早年為台灣新詩流派中藍星詩社的成員,著有新詩、散文、評論、翻譯、編輯等凡50餘種,多篇作品選入兩岸三地的大學、中學教科書。

◎曾經任職:

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系講座教授、

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系主任、

美國西密西根州立大學英文系副教授。

資料來源:網路整理     記者江禹嬋/製表

延伸閱讀
中共強索黨費 民怨懟喊退黨
2017年10月27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