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家兒少平均14.5歲 民團:家長應多陪伴
根據內政部統計,今年1到9月共有5,219失蹤兒,其中有3,320人是離家出走,且有9成都是12到未滿18歲青少年。兒福聯盟分析該會近10年協助過的574位離家兒少案例。發現離家兒少首次離家年齡平均14.5歲,其中最小僅7歲;兒少離家型態由早期誘拐轉變為青少年自行離家,分析發現,離家兒少較缺乏親職照顧、陪伴的成人。
兒福聯盟分析該會近10年協助過的574位離家兒少案例,離家兒少型態改變,但近年已經改變,兒福聯盟失蹤兒童資料管理中心主任林武雄說,早期失蹤兒大多是12歲以下,主因是被不明人士、親戚誘拐,但社會形態的轉變,大部分都是少年離家居多。他指出,兒少首次離家的平均年齡是14.5歲,多數集中在14~16歲,12歲以下占5.3%,最小離家年齡為7歲。
兒少離家分成3種,分別為沒有跡象的「猛爆型」、來來去去的「復發型」和已有異狀的「預兆型」。林武雄表示,猛爆型離家的兒少其實已經累積許多壓力,但家長並不知情,提醒這類父母不要輕忽孩子的困難和壓力,要多聽聽孩子的大小事。
復發型的兒少則是找回來後還是會再離家,已經習慣在家裡與外面世界自由來去,回家是為了盥洗、拿衣服、要錢、吃東西,孩子無法完全自立,又不想待在家,家長無法約束改善,林武雄提醒這類父母不要輕易放棄,要持續報案,並聯繫社工,瞭解孩子重複離家的原因,盡量別急切強迫孩子返家,可先以不失聯為目標。
他說,預兆型離家以男生居多,通常家長可以觀察到一些徵兆,預兆型的兒少最容易找回來,若適當輔導,可望穩定不再離家。
兒福聯盟也提出預防孩子離家的錦囊妙計,包括「孩子沒你想的乖」、「關係沒你想的好」、「煩惱沒你想的少」,若孩子行為有異狀,如時常晚歸、深夜外出、找理由請假不上學、手機費用增加、躲起來講電話或身上有來路不明的貴重物品等,父母就要多加留意,若孩子離家出走,也要謹記「重複報案、聯繫社工」,先確認孩子的人身安全,再去想辦法如何改善孩子反覆離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