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霸凌誤判 中山大推「校園霸凌辨識」

中山大學教育所助理教授陳利銘(左)與鄭雯團隊研究霸凌誤判,成果登上國際期刊。(中山大學提供)
中山大學教育所助理教授陳利銘(左)與鄭雯團隊研究霸凌誤判,成果登上國際期刊。(中山大學提供)

【記者李怡欣/高雄報導】

中山大學研究指出,全國中小學校園霸凌事件正確辨識率約八成,仍有兩成遭誤判。而誤判情形可能是,將霸凌輕忽為一般衝突或將一般衝突視為霸凌事件。中山研究團隊針對教師的「校園霸凌辨識」情形進行實驗,結果證實接受霸凌辨識訓練能提升對霸凌的正確解讀,避免誤判,導致延誤處理或栽贓可能,創傷學童心靈。

中山大學教育所暨師培中心助理教授陳利銘、鄭雯及博士生宋宥賢等人,將532位中小學教師分組對照實驗,結果發現接受辨識訓練的教師,對於疑似霸凌事件的正確辨識度從八成提升至九成。

判斷衝突是否為霸凌事件,可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調查校園霸凌事件時所採用的三大特徵要件,包括惡意的傷害行為、勢力失衡(大欺小、多欺少、強欺弱)及重複發生。

陳利銘表示,近年來由於家長投訴或社群媒體渲染,開始出現衝突事件被誤判為霸凌事件案例;鄭雯則提到,教育部提供校園霸凌定義供學校判定,仍無法排除單一教師對霸凌誤判可能性「僅用個人經驗判斷,那是很危險的。」據此,強烈建議教育行政機關「至少要讓反霸凌因應小組的成員接受辨識訓練」,以降低誤判可能。

該研究結果登上「亞太教育研究者」(Asia-Pacific Education Researcher)國際期刊。

延伸閱讀
小男孩遭霸凌 橄欖球員伸援手
2017年10月22日 | 7年前
PM2.5無孔不入 當歸可望預防病變
2017年10月02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