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娃 俄羅斯文化的象徵
今天在外國人眼中,套娃(木質裡頭巾俄羅斯女孩形象的娃娃)已成為真正的俄羅斯民俗文化的象徵,也是深受歡迎的俄羅斯紀念品。然而這種彩繪女孩形象的手工藝品並非是俄羅斯自古就有的,這卻是一般人所不知道的了。
套娃的誕生
作為俄羅斯套娃原型的第一個娃娃是19世紀末期的俄國大企業家薩瓦.馬蒙托夫(Savva Mamontov)的兒媳婦從日本本州島帶來的。這個木質娃娃的形象為日本福祿壽小神像,由9個大小不同的一個套一個的小神像組成。
當薩瓦把這個玩具帶回自己的家鄉——莫斯科郊外的阿布拉姆瑟瓦村後,他的妻子伊莉莎白.馬蒙托夫(Elizabeth Mamontov)建議仿照這套娃娃的樣式製作俄羅斯農村女孩兒形象的娃娃。
按照妻子的建議,薩瓦把訂單交給自家的手工作坊。瓦西裡木匠刨出半成品,然後半成品被燒製成娃娃的輪廓,畫上男孩女孩形象的水粉畫,最後再塗上一層油漆,就這樣俄羅斯套娃誕生了。
最初的套娃由8個娃娃組成,身著俄羅斯傳統服飾,每個娃娃手裡還拿著不同的東西。第一個女孩娃娃手捧大公雞,第二個拿著收割用的鐮刀,第三個拿著小筐;男孩娃娃則穿著紅色的斜領襯衫,手裡拿著木工工具;末尾最小的娃娃是在襁褓中的嬰兒。可想而知,這層層相套而又多彩多姿,帶有濃厚俄羅斯色彩的娃娃是多麼趣味無窮。
在那個年代,瑪特廖娜(Matryona)是常見的俄羅斯女性的名字,名字裡有「母親」(mater) 這個拉丁字根,這套娃娃的名字就是從這兒來的(套娃的俄語是 「瑪特廖什卡」)。俄羅斯套娃就像一個胖胖的母親,肚子裡藏著一個又一個娃娃。
從古至今 手藝流傳
一直到19世紀90年代以前,俄羅斯套娃都是在薩瓦的工匠坊裡生產的。後來古老的謝爾吉耶夫鎮的手藝人也學會了製作套娃,那裡出產的套娃帶有這古城獨一無二的風采,別有一番情調,是其他地方無法複製的。從那以後,套娃在俄羅斯廣泛傳播開來,受到人們的喜愛。
1900年,俄羅斯套娃在巴黎世界博覽會展出,獲得銅獎,受到世界各地人們的廣泛關注。那以後,俄羅斯開始大量生產套娃。德國和法國的手藝人也想製作出類似的娃娃,但他們的產品都沒有俄羅斯套娃這樣成功。
年復一年,俄羅斯套娃上的彩繪圖案變得越來越生動和多種多樣,甚至出現童話故事和俄羅斯民間勇士讚歌裡的情節。東正教聖母聖子鍍金的聖畫類套娃,是套娃中的精品,製作精良而美麗。
一些職業畫家也致力於套娃的彩繪工作,著名畫家弗魯別利(Mikhail Vrubel)和瓦斯涅佐夫(Viktor Vasnetsov)繪製的套娃作品到現在還被作為珍品而保留著。
精心製作的套娃被人們視為藝術品,而又有著手工藝品獨特的趣味。將一個比一個小,神態各異的精品套娃羅列成一排,帶給每一個擁有套娃的人極大的喜悅,樂此而不疲。這也就是為什麼內裡暗藏千秋的俄羅斯套娃不分國籍,廣受人們喜愛的原因。
隨著套娃的日益受歡迎,套娃內層層相套的娃娃數目也在增加。20世紀初,謝爾吉耶夫鎮曾經製作過由24個娃娃組成的套娃,1913年時還製作過48個娃娃的套娃。外層最大的娃娃和裡頭最小的娃娃相比落差極大,而當人們打開最後一層套娃,取出來藏在裡邊最小的,比小指頭還小的袖珍娃娃時,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比如有一種很受歡迎的以東正教為主題的套娃,最外面一層是聖母抱著聖嬰,打開來,裡面有一個接一個鍍金戴金冠的聖母、金髮穿藍袍的小耶穌、穿十字聖袍的聖徒,而最後最小的一個葫蘆一般的木雕上則繪著東正教象徵的金色聖書。這樣的套娃一字排開,燦爛輝煌,相當可觀。
民俗主題的套娃也是精采紛呈,從農婦、母雞到老大爺,充分展現民間的世俗生活。
如今俄羅斯有3間套娃展覽館,分別在莫斯科、下諾夫哥羅德和卡利亞金,裡面展出了所有的套娃種類,如謝爾吉耶夫鎮套娃、特維爾雅套娃、維亞茨基耶套娃、謝苗諾維套娃等。
套娃作為俄羅斯民間文化的象徵,手藝隨著時間而更加豐富精湛,是少數廣受世界各民族喜愛的民間手藝之一,帶給人經久不衰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