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結核病 傳染途徑是關鍵

【記者李郁玫/報導】

肺結核病程長達6個月以上,病患必須面對治療帶來的不適,以及各種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及抗藥性。且由於肺結核是屬於傳染疾病,如何做好全球防治亦是未來的主要挑戰。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總醫師吳宗翰表示,肺結核是由飛沫及空氣傳染,與開放性肺結核患者接觸,才有被傳染的可能。患者痰液細菌量必須達到10,000/ml以上,才有傳染力,多數患者於用藥2週後,其痰液細菌量可降至10,000/ml以下,即由具有傳染力的開放性肺結核轉變成不具有傳染力之非開放性肺結核。因此就肺結核的傳播而論,接觸不等於傳染,傳染不等於感染,感染也不等於發病。

吳宗翰說,肺結核的臨床診斷方式有血清學檢查、結核菌素皮膚測試、細菌學檢查、胸部X光片檢查等。肺結核患者通常是因健檢或其他疾病,做胸部X光片檢查,才發現肺部有異常。肺結核患者之胸部X光片可謂千變萬化,凡是一時之間無法認定病況的異常X光片,都必須懷疑是肺結核的可能。

結核病傳染多來自較長時間與患者密切接觸,例如:同居一屋之家人、共處一室之同事、搭乘同一國際航班等。吳宗翰提醒,接觸開放性肺結核患者,應配戴N-95口罩;患者吐痰時,應以衛生紙包裹密封,再丟入沖水式馬桶或集中燒毀;患者居家環境應保持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定期清洗和曝晒寢具。

「都治計畫」(Directly Observed Treatment Short-Course, DOTS)是世界衛生組織強力推薦最有效的結核防治策略,藉由經過訓練並且客觀的觀察員執行「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吞下再走」,每週至少執行5日以上之關懷服藥,確保每位病人規則服下每一顆藥。
吳宗翰說,都治計畫的核心精神是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給藥及追蹤機制,以確保每位患者都能按時按量服藥,亦確保每位患者服藥後的身體不適及感覺,都能得到主治醫師和相關單位的注意和處理,以提高防治績效,減少抗藥性結核病人的產生。◇

肺結核小常識

結核病常見症狀,如:咳嗽、咳血、咳血痰、午後微燒、體重下降、疲倦、夜間盜汗、胸痛、肋膜痛、呼吸困難、呼吸衰竭等。咳嗽為最常見之病症,早期症狀,並非都會帶痰,但是久咳不癒超過3週者,要特別注意。

結核病患者在服用抗結核藥物,也會產生副作用,包括:肝炎、周邊神經炎、視神經炎、尿酸濃度上升、皮膚起疹等,這類副作用經常影響患者持續服藥之意願,但若因此而停藥,會有抗藥性的情況產生。

延伸閱讀
卡介苗保護力降 國衛院研發新疫苗
2014年09月18日 | 10年前
肺結核傳染力高 巡迴車進社區篩檢
2014年08月19日 | 10年前
肺結核中醫治療觀
2012年03月04日 | 12年前
白色瘟疫 棘手的全球公衛議題
2012年03月04日 | 12年前
台中爆肺結核 受檢師生無恙
2012年03月05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