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大菁推廣臺灣藍 卓也藍染時裝走秀

圖中為東森主播王淑麗(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圖中為東森主播王淑麗(善美的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記者謝月琴/宜蘭報導】
傳藝文化園區7月23日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藍染走秀。48尾靈動的藍染手繪金魚裝置藝術讓魯班街變身沁涼小溪,亞洲大學林青玫主任所帶領的時尚設計系師生共同擔任模特兒,展示卓也藍染今夏最新創作的天然植物染作品,用藍染禮服吟出時尚的詩,以休閒服飾輕哼生活小調,將農產品轉化為創新設計,藍向國際。

復育大菁 推廣臺灣藍


臺灣藍是指「木藍」、「山藍」這兩種植物,是先民蓽路藍縷開發出來的重要經濟作物,北部山區常年雲霧壟罩,是山藍最適合的氣候條件。臺灣藍產業,可追溯至19世紀中葉最興盛,當時生產的藍靛,量高質優,外銷量佔輸出品第三名;然而20世紀初,因化學染料問世,讓天然藍染料被取代幾乎要消失。直到約二十幾年前,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馬芬妹研究員到日本學習藍染工藝,回國後積極找出原屬於臺灣的大菁小菁進行復育,再振「臺灣藍」。卓也就是在當時開始投入藍染產業,從藍草種植、採藍製作藍靛、建藍、藍染、產品設計、加工、販售到愛護自然的理念傳達皆親力親為,透由師傅們的巧手,將美麗的藍帶向世界。

藍染繪師巧手 「魯魚得水」悠游靈動

除了賞心悅目的藍染服飾走秀,卓也藍染也用最擅長的手作藍染,將傳藝園區的魯班街變成沁涼小溪,繪師們利用巧手勾勒畫布,結合師匠精湛的藍染工法,以及高高低低巧妙落差的裝置,讓四十八條魚躍然布面、在魯班街穿梭悠游。這項名為「魯魚得水」的裝置藝術,除了展現繪師精湛功力以及傑出蠟染技法,同時亦滿載藝師的祝福,祝福來到園區的旅人年年有餘、如魚得水、水到渠成、事業順利。

延伸閱讀
春秋表演藝術坊 5/22起駐點傳藝 
2017年05月19日 | 7年前
走訪傳藝診療所 一窺寄藥包文化
2017年05月14日 | 7年前
用愛伴讀 1300盞燈捐偏鄉童
2017年02月28日 | 7年前
父兼母職護腦麻女 20年如一日
2016年07月27日 | 8年前
傳藝啾愛媽咪 母親節免費入園
2016年05月08日 | 8年前
持雙11身分證 光棍節免費遊傳藝
2015年11月04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