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智白鷺鷥的家 「大稻埕」重現「耙梳」歷史文化

每人手持「曬穀耙」「耙梳」稻穀,重現「大稻埕」的曬穀風華。(元智大學提供)
每人手持「曬穀耙」「耙梳」稻穀,重現「大稻埕」的曬穀風華。(元智大學提供)

【記者徐乃義/桃園報導】

「耙梳」稻穀這個技術,是以往農村常見的景觀,桃園台地是北台灣的糧倉,在二、三十年前的霄裡社區,每到稻穀收割之後,每家戶老屋前的「稻埕」,無不呈現耙梳曬稻穀的景觀,處處滿溢著糠粃與穀粒的芳香。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主任梁家祺表示,過去稻穀收成後,必須用耙梳梳理準備曬穀,而現在大都採用機器烘乾稻穀,曬穀技術耙逐漸消失,都市的年輕人甚至沒看過曬穀耙,更不了解耙梳的意義。

元智大學重現耙梳曬稻穀的景觀,處處滿溢著糠粃與穀粒的芳香。元智大學重現耙梳曬稻穀的景觀,處處滿溢著糠粃與穀粒的芳香。(元智大學提供)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舉辦「白鷺鷥的家」活動,由桃園市青年事務局長陳家濬、竹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鄧旭東、元智教務長曾芳美、梁家祺等,每人手持「曬穀耙」「耙梳」稻穀,重現「大稻埕」的曬穀風華。

梁家旗說,「元智大稻埕」現場進行耙梳教學,大伙學習耙梳,把一堆圓形的稻穀,耙成長條形狀之後,再連續翻耙六次。

元智大學體驗及了解耙梳的意義。元智大學體驗及了解耙梳的意義。(元智大學提供)

來自屏東平原「六堆」區域的同學卜乙芳,是目前少數會講流利四縣客家話的青年。他發現桃園的四縣腔和六堆區域的在腔調上有著相當明顯的差異,在用語上,南北的語彙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梁家旗說,很多傳統的文化現在都已失傳,包括母語,桃園的客家青年幾乎都不會講母語,因而在文化上也出現嚴重的斷層,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梁家祺說,竹霄社區是桃園最早拓墾的區域之一,擁有豐富的族群與文化。「2017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副場地,就是在「桃園文化廊道」舉辦。今年8月,竹霄區域的文化、歷史風華,將會重新映照。

桃園文化廊道的文化觀光資源,元智通識教學部描繪出四條深化導覽路線,並且按照參與者的時間、興趣、體能等條件,設計成可以進行深度導覽的,以Ubike串連的文化觀光路線。這四條路線分別是:漳泉文化觀光路線、客家文化觀光路線、雲南文化觀光路線、土地伯公文化觀光路線。

梁家祺說,每一條文化觀光路線都按照老年人、青年、小朋友、家庭旅遊、異國風情等,設計成3個小時的旅遊路線,可以讓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可以在半天的時間內,認識北台灣的發展過程。◇

延伸閱讀
大學吹起新南向風
2016年11月16日 | 7年前
元智大學展出劉其偉的奇幻旅程
2016年03月03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