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無趣? 華順發讓學子從小愛科學

華順發學生已開枝散葉,遍布美洲、歐洲、澳洲、亞洲。(記者徐乃義/攝影)
華順發學生已開枝散葉,遍布美洲、歐洲、澳洲、亞洲。(記者徐乃義/攝影)

文/記者徐乃義

沒有任何學校任教經歷,但在桃園地區培育科學人才無數的華順發,其所創辦的自然科學實驗教室,憑藉脫胎換骨式的教育改革,最終交出優秀成績單。2015年秋季班,畢業生多人錄取長春藤名校,多位學生代表台灣參加國際奧林匹亞競賽榮獲金牌。每年都有多人錄取台大醫科,2016年的三類組全國指考榜首也是出自其門下,但該實驗室每年的畢業生僅約廿人上下而已,能有如此成果,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對科學有獨特興趣  被譽「少年科學家」

在桃園土生土長的華順發,父親是外省老兵,母親僅小學畢業。由於家境不好,父母學歷和社經地位較低,因此並未期待他鯉躍龍門,也讓他能不受拘束的自在成長。小學畢業時,華順發知道家庭經濟不佳,跟班導師說不參加畢業旅行,連區區50元的小學的畢業紀念冊也買不起;國中畢業紀念冊中,班上唯一還沒有電話號碼的就是他;升高中的暑假,他唯一的心願就是有一張自己的書桌和檯燈。

華順發(右)當年獲全國科學獎第一名。華順發(右)當年獲全國科學獎第一名。(華順發提供)

華順發從小就對科學有獨特的興趣,就讀武陵高中時得過全國科學展覽第一名,曾因作品《光週期對哺乳動物生殖週期之影響》,被當時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館長陳石貝譽為「少年科學家」;因學校的信賴,他經常一個人在武陵科學館做化學和生物實驗,動輒超過晚上十二時。因為實驗做得比較多,深深感受台灣科學教育的潛在盲點:實驗器材與藥品的不普及、不便利,還有書本上的科學知識,常無法和生活經驗連結。

以生活為出發點  而非實驗室

1987德國杜賓根大學遺傳研究所長雷福樂選為在台研究學生,原本華順發可以保送人人嚮往的台大,他卻選擇中興大學植物學系,他說:「我知道自己要什麼!」

華順發大二時,就在日記本中寫下:「如果未來因故無法讀博士,第二志願就是從事科學教育的改革」,沒料到從1995年6月迄今,22年來在體制外從事科學教育的改革,改革的主軸為「生活科學」。他說,過去大家所接受的基礎科學教育,都只能在學校進行,回到家,幾乎不可能重複書本上所教授的科學實驗,因為家裡沒有物理實驗器材,沒有化學實驗藥品,就算父母親熱心協助張羅,也往往功虧一簣,就是少了那麼一種藥品或器材,實驗常常因而無法完成。

華順發認為「科學就在我身邊」,生活中太多的器材、物質可以拿來做實驗。華順發認為「科學就在我身邊」,生活中太多的器材、物質可以拿來做實驗。(記者徐乃義/攝影)

他認為,「科學就在我身邊」,生活中太多的器材、物質可以拿來做實驗,基礎科學教育的教材設計應以「生活」為出發點,而不是以「實驗室」為出發點,實驗器材與藥品皆取材自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回到家想重複學校的實驗時,就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如此一來,科學才能天天接觸,才可以生活化,才得以擺脫枯燥、無趣的刻板印象。

一般人對「科學」的印象是試管、燒杯與酒精燈,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玻璃實驗器材。要讓家長接受,諸如空寶特瓶、破襪子、沒電的乾電池、不亮的日光燈管、回收的吸管和布丁杯等生活用品,也可以變身為實驗器材,這需要不斷被社會否定,卻又能自得其樂的堅毅心態。

傳統文化  轉換成有趣科學實驗

華順發認為,科學的本質本來就是相通的,只是因為研究主題的差異,才將之細分為物理、化學、動物、植物、微生物、天文、地質等不同領域。現今的科學,在許多尖端的領域,亦很難嚴格區分它究竟是物理、化學、還是生物學?華順發在22年前,就已走在世界最尖端,傳統華人文化當中的碟仙、鬼火、爬刀梯、睡釘床、過火、神桌轉動,在華順發的科學教育下,都轉換成一門門有趣的科學實驗。

華順發老師爬刀梯。華順發老師爬刀梯。(華順發提供)

在天文學的課堂中,華順發巧妙的揉合數學、七言絕句和看似守舊的「廿四節氣」,讓學生對天文學產生興趣。在講授看似需要死記硬背的週期表時,他花費近一小時,從古希臘、古埃及、佛教所認知的「元素」開始講起,講到中國五行的相生相剋、西洋煉金術士、東方的煉丹道士,再講到19世紀末的門德列夫,最後才講到現在的週期表。

眾所皆知,伽利略是西方科學發展史上里程碑性的人物,但華順發在某些課程中,要國高中的學生們「重蹈覆轍」──重複偉大科學家當年不是很成功的科學研究,讓孩子去領略偉大科學家當時的發想、了解偉大科學家也都曾失敗過。

教授讀書態度與人生願景

華順發的科學教育,表面上的確是在教授科學,更深層的是在教讀書態度與人生願景,他經常勉勵學生,「年輕時,每個人都是陶鑄中的初坯,都有成為鐘鼎名器的可能,在想成為什麼,和真正成為什麼之間,是需要『刻骨銘心』來填補的」;「青春是一條不可逆的化學方程式,唯有把握當下的反應條件,做最精彩的能量釋放!」

優秀畢業生感謝華順發老師。優秀畢業生感謝華順發老師。(華順發提供)

青春年少的孩子們,每週從他這個門進進出出,耳濡目染下,人生的企圖心與願景,絕非當下沉迷於電玩、手遊的青少年可比擬。華順發攤開一位現在18歲,已獲得北京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兩名校正取入學通知,甫從武陵高中畢業的高三學生游子權的自傳,讓人驚訝於,他的人生企圖心竟如此遠大。

華順發說,身為科學班的學生,許多同學寧願只參加必修的微積分,其餘時間花在複習高中的社會科,但這位同學卻不甘心,他問自己:「太史公司馬遷與我年紀相仿時就已壯遊天下,遍覽名山大川,故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難道我的十八歲青春,要輕薄得只剩幾張複習卷?難道我願意讓自己的人生,單調的只剩選擇題?不!我的歲月不值得被如此賤賣給那些空洞的答案卡!我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我也要像司馬遷一樣,在青春的歲月中,在浩瀚的學海中與豪俊交游,養成浩然之氣!我了解到,被自己的熱情與求知慾所驅動的探索,是如此的大快人心!」

學科學可培養思辨能力

華順發認為,學習科學,並不是未來一定要走理工、醫學領域,只是要讓自己多一些清晰的思辨能力,不要被「無知」和「偽科學」牽著鼻子走,可以讓自己的能力,為人類盡一點微薄的貢獻。

華順發回首來時路說,自己的科學教育理念,曾一直被社會主流價值所否定,但他堅信,「子規半夜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如今,如同華順發自己臉書中所提及的,學生已開枝散葉,遍布美洲、歐洲、澳洲、亞洲,國家涵蓋美國、英國、日本、澳洲、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芬蘭、加拿大、新加坡、中國等,人生如果可以被需要,人生的終點,如果還有人記得你、感恩你,這一趟人生旅程也就不虛此行了。◇

延伸閱讀
染病吳郭魚 鄭文燦:全撲殺
2017年06月18日 | 7年前
中原海外志工暑假前往6國服務
2017年06月16日 | 7年前
元智校友盧廷將 獲創業基金60萬
2017年06月15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