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揭媒體染紅三手法 台媒也看得到
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近日針對「中共資訊控制、影響全球媒體以及網路戰戰略」舉辦聽證會。8位專家提出證詞,指出中共的資訊審查及政治宣傳,已滲透美國境內媒體,並且產生一定影響,呼籲警惕中共對媒體的介入。
目前已知,中共耗資數十億美元巨款用於擴大海外共媒的影響力。專家揭露,共媒滲透美國媒體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共媒進駐美國、借船出海和介入控股。
一、共媒進駐美國。中共利用新華社在時代廣場樹立巨型廣告牌、央視進入美國有線電視網,對美國民眾施以美化中共的宣傳。
二、借船出海。舉例來說,《中國日報》以付費廣告的方式,隱蔽又欺瞞地把自家內容登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報紙或網頁上,借主流媒體的聲譽,推銷自己的聲音,混淆閱聽人。
三、介入控股。路透社調查證實,中共透過控股直接影響或改變媒體報導方向,在全球四大洲、14個國家內,發現至少33個廣播電台,由中共唯一國家級對外廣播的「中國國際廣播電台」(CRI)控股或節目租賃;共媒亦透過收購股份影響媒體,如在美國第二大的中文電視台鳳凰衛視,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持有其10%的股份,現在鳳凰衛視幾乎都在幫中共說話。
媒體轉型急需錢 中共見縫插針
中共在「大外宣」的政策之下,滲透進入西方世界媒體領域的方式非常多元,這些做法之所以能成功,背後有兩項主要的原因:其一、中共利用國家資本,大量挹注、培植各種親共媒體的影響力;第二、數位趨勢下,傳統媒體產業發生大規模的營運轉型,媒體急需資金,針對舊有的營運模式進行轉型。
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胡元輝指出,媒體本身的意義是具有監督力量的第四權,另有人主張,媒體應具有獨立性,使得部分資金被拆解。然而,整個媒體產業仍面臨營運轉型危機,給了中共資金滲透的機會,無論是投資、策略聯盟或是收買。
胡元輝表示,中共滲透海外媒體見縫插針的行為,反映了兩個現象,首先是掌權者的大外宣政策,另一種可能性來自於中共內部權力派系的不均衡。他指出,不同的權力系統分別都需要在國外形成各種聯盟,包括有形的支持勢力和無形的民意輿論。
他以香港為例,只要有錢就可以辦媒體,但背後卻代表某一個政治系統,當媒體達成政治目的後,就可以不用在意商業考量、收起來了。有許多人看不清楚怎麼回事,實際上是反映了中共內部政治權力的較量,以及在海外尋求聲援、製造輿論的現象。
財團搶買媒體 潛藏紅色資本
面對中共大手筆鉅資收買海外媒體的行為,胡元輝表示,自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掌權以來,中國的新聞自由確實越來越嚴峻,很多人原先期待改朝換代後,會有新的可能性,「這完全是一個錯誤的想像」,儘管背後錯綜複雜的原因眾說紛紜,但新聞不自由的趨勢卻是越加鮮明。
國際組織以不同積分方式評比新聞自由度,如多少記者被關押?法律是否侵害新聞自由?觀察中國每年的分數變化,胡元輝認為,未來中共會為了穩固自我權力及嚴厲控制,新聞自由短期內不易回升,甚至還會更加嚴峻。「但是反過來說,評比制度突顯了一項重點,西方認為新聞是第四權,能對有權者產生監督作用,但是中共媒體的本質,卻完全與之相違背。」
值得注意的是,何止是美國被滲透,中共對台灣媒體的侵蝕亦不遺餘力。胡元輝表示,從具體事件分析,當集團或企業在商業經營上取得成功後,會希望增加政治影響力,選擇收購媒體作為保護傘,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收購的媒體本身,仍然需要廣大的市場存在。胡元輝直言,「有些集團卻在媒體的購買行為上,不符合市場邏輯,背後很可能就有特殊的政治目的,甚至潛藏紅色資本。」
媚共待價而沽 台灣媒體的哀歌
關於「紅色資本」的界定,胡元輝指出,應該用「紅色資本外圍護衛部隊」來描述更確切。「這些為中共投入資金到台灣媒體市場的人,不需要向中共直接拿錢,那是最笨的方法;取得『特權』更值錢。」胡元輝解釋,中國的人治社會,享有經商特權就能獲得巨大財富,「這些財富,遠遠比在台灣因為『非經濟邏輯』購買行為造成的損失多得多!」
胡元輝也無奈表示,台灣甚至有一些生意人,事先並沒有和中共關係密切,卻利用媒體不斷「努力」討好,為的就是要有所斬獲之後,再拿來作為與中共談判的籌碼,「算是一種向中共『表忠』的行為」。
除此之外,現在台灣的媒體環境,主觀上面臨中共主動採購和不肖台商介入,更麻煩的是,客觀上大家認為中國崛起,更多商人為了商機願意拋棄國家利益,加上和西方傳媒面臨的轉型問題一樣,當有人以不合理價格出資,難保業主不會心生嚮往。
胡元輝直言,「這是一個很糟的行為,會對台灣造成非常非常巨大的傷害!」試想,一旦台灣的媒體,不能忠實反映台灣人民的想法、保護台灣人民的權益,屆時台灣的處境將多麼危險。
支持優質媒體 新聞自由自己救
比較樂觀的一點是,由於年輕世代意識覺醒,各種獨立媒體、公民媒體、非營利媒體、另類媒體形式的新媒體,在台灣普遍出現。公民傳播行為,不必再透過傳統媒體組織作為中介,就能在閱聽人之間溝通。
可是,若干研究指出,在公民傳播的空間當中,仍有相當比率的大眾,更相信大型商業新聞組織的資訊來源。研究報告的意義在於,不能低估這些大型商業新聞組織的影響力。
更重要的是,不能忘記台灣是個自由的經濟市場。比起多數意識覺醒的民眾,擁有權力的經營者雖然是少數,卻能決定媒體走向,在有意無意間,對一般大眾進行意識轉移。
胡元輝強調,民眾必須保持警覺,「我們希望所有公民都能理解,中共的媒體策略和它背後的意圖;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透過實際的安排,如法令規範、產業結構等面向,具體作為。」例如反媒體壟斷和兩岸人民監督條例等相關規範。
胡元輝也提到,台灣依然有不親共的新聞組織,例如:公共媒體(公共電視),如果能使立場不親共的媒體保持獨立性,就能真正保有台灣言論自由的空間。
身為一般民眾和閱聽人,則可以從自己開始做起,捍衛台灣的新聞自由。首先,資訊的選擇權,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裡;其次,每個人都能以小小的力量支持、協助一些優質媒體的發展,讓他們為整個媒體生態系統,注入不同於大型新聞商業組織的資訊,為公民發聲。
最後,胡元輝表示,商業組織內部的新聞工作者,絕對不會沒有意識到資訊生態系統的變化。他建議,新聞工作者可以繼續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有一些更大的覺醒。
「不要認為個人的力量不重要」胡元輝強調,記者可以在每一則新聞、每一則採訪上,注入心血,還是能把一些對台灣有利、台灣人民應該知道的資訊,好好的傳播。「我認為,這件事情每一個人都能發揮力量,不是老闆說了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