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時代秦漢珍貴文物 雲集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中國古人認為,文化是由神傳給人類的,文明成就來自神啟。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日前開幕的「帝國時代:秦漢中國藝術」特展(Age of Empires: Chinese Art of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上,眾多格調高古、技藝精湛的文物,在在體現出這種理念。
展覽雲集了中國13個省市32個博物館的160多件展品,包括雕塑、繪畫、書法、陶瓷、金屬工藝品、織物,和建築模型等。從秦始皇陵兵馬俑、銅車馬,到保護漢代王妃身體不朽的金縷玉衣,都呈現出對靈魂不滅、升天得道的信念。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館長兼CEO康柏堂(Thomas P. Campbell)說,「這些大氣磅礴的作品中,有許多是西方人從未見過的,對觀眾來說,這是領略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的畢生難得的良機。」
篤信來生與神仙信仰
七千真人大小的矯健將士,和始皇帝一同下葬,作為其身後護衛鎮守秦陵兩千多年,直至1974年被意外發現。「這支軍隊與始皇在世時一樣強大。」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國藝術策展人孫志新介紹說。
從臉形五官,到頭型服飾,這些陶俑身上栩栩如生的細節尤令人驚歎:面部特徵真實自然,體現出豐富的個性;鎧甲的鉚釘、鞋底的衲線、倒繫冠飾的絲絛,乃至文官腰間用來修改文書、刮去竹簡錯字的小刀,彷彿將觀眾帶回那個時代。
特別值得矚目的是新近在西安出土、首次公開展出的「半裸百戲俑」,力士身形出奇壯碩。同時出土的百戲俑總共十件,據估計是秦始皇御用的雜耍特技團。
漢代人也同樣相信,人死後可以享受與生前一樣的生活。大都會藝術館亞洲部主任何慕文(Maxwell K. Hearn)介紹,在這種思想的驅動下,漢墓逐漸成為以俗世生活為藍本的地下宮殿。「許多人生前使用的奢侈品都隨葬墓中,以便他們在來生繼續使用。」
幾件西漢陶製舞蹈俑,形簡意賅、婀娜多姿,飄飛的長袖動態十足。同屬隨葬品的各類「明器」,向往生傳遞著此生的歡樂,也期冀著往者擁有永恆的豐足。
展覽中,精美的鎏金銅器,雅緻的漆器,繪繡華麗的絲織品,都體現出中國古人對細節構思和精湛技藝的極大重視。
一件西漢鎏金銀蟠龍紋壺,先後為楚王劉戊、中山靖王劉勝所有。酒壺腹部盤繞四條獨首雙身的金龍,蓋面飾三隻鎏金夔鳳。這件漢代諸侯王府中的奢侈品,同時也承載著智慧、高貴、祥和、堅毅等精神價值。
中國古代神傳文化的精妙,在許多展品中都有體現,劉勝夫人竇綰的金縷玉衣就是其一。
漢代人對作為山嶽精華的玉十分推崇。他們相信,用玉衣殮葬逝者,可使其精氣免於破散,「令他們的身體像玉石一樣永恆不朽。」紐約大學古代世界研究所曾藍瑩教授介紹。
雖然竇綰身體的九竅都被玉塊填塞,但貼合身體的玉衣卻以玉璧形式在頭頂開了一個窗口,這一不尋常的做法,據推測或許是為死者靈魂升天預留通道。
大一統帝國的建立
除了精緻華麗的藝術品味之外,展覽也呈現出大一統帝國的文化多樣性。中華道、儒傳世,啟迪人樹立對神之正信,在秦皇漢武時代得到發揚光大;融合五十多民族的「中華民族」的身分認同,也在此時形成。
秦王嬴政滅六國而一統天下,中國「皇帝」稱號即自秦始皇而始。秦俑展現的兵力爲統一天下所需,不過,僅憑兵力是無法治國的,秦始皇大刀闊斧創立了各種制度。「他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而最爲重要的舉措可能是統一文字。」孫志新說,「統一的文字爲數百種不同的方言所共用;儘管很多地區之間不能作言語交流,帝國的政令卻得以通行無礙。」
秦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創造了標準的書寫語言和字體——篆書,大到石刻碑文,小到官方印章,都用這種字體,並一直被後世沿用至今。何慕文說,「這種書寫字體格外清晰,每個單獨字形都是一個中規中矩的方形,即使縮小,也不會降低它們的可讀性。」
談到展出的嶧山秦篆碑,他說:「這件拓片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展現了人對書寫文字的敬重。這種尊敬的態度,隨著拓片的流傳延續了兩千多年。」
交通方面,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立即開始修建從國都咸陽到全國各地的馳道,這是中國最早的「國道」。為了抗擊和抵禦北方匈奴的入侵,秦始皇還修建了一條長700公里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並在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建起了「萬里長城」。
漢代沿襲了秦始皇創立的很多制度。孫志新說,儘管貨幣、度量衡都是在秦代統一,但又歷經了數十年才得以扎根。
西漢時期,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倡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漢書》)。此前漢武帝曾對董仲舒進行三次策問,董以三篇策文應答,稱《天人三策》。他在文中闡述了「天人感應」,指出王朝的更迭取代乃天意,皇權來自上天,皇帝應施仁政以合於「天道」。
最體現漢代儒家文化特色、書法成就,也是最吸引觀眾的展品之一,是一排玻璃細管中陳列的「天下第一簡」——武威《儀禮》簡。疏密有緻的雋秀漢隸,襯著瘦長松木簡的豎紋,空靈清新,極富韻味。
它是迄今所見最完整、最古老的《儀禮》寫本。《儀禮》又稱《禮經》,在儒家十三經中與《周禮》、《禮記》並稱「三禮」,記述了古代宮室、服飾、飲食、喪葬之制,堪稱一幅細膩的社會生活畫卷。
展覽中最能象徵「大一統中國」誕生的文物,可能要數899號展廳(The Tisch Galleries)盡頭陳列的一面精美的新莽時期鎏金銅鏡。
銅鏡在古代被認為有驅邪的功用。這面銅鏡背面鑄有精美的仙人神獸,外沿的銘文上則出現了「中國」的字樣。何慕文介紹說:「『中國』意為中央之國。這是在現存的考古資料中,中國第一次作為一個概念以文字形式出現。」
銘文這樣寫道:「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羊(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裳元吉,有紀綱。」
「帝國時代:秦漢中國藝術」特展,展期自即日起至7月16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