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承傳統在地取材 陳子張文人畫添新意
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重要流派,是讀書人文化修養的整體表現,畫中必須包含詩、畫、書、印才能相得益彰,大多以山水、花鳥、梅蘭竹菊等題材為主,展現文人的想法、學識、人品和思想,呈現筆墨的性靈之美。國畫家陳子張表示,文人畫是一種綜合性的文學,常常帶有耐人尋味的情趣。
清朝書畫家鄭燮(號板橋)的字畫非常有名,題材以蘭、竹、石為主,寓意也很深遠。鄭板橋能感受竹子的特性,並且以清雅脫俗的特性表達自我的情操。他在〈題竹石畫〉一詩中寫道:「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他甚至能由竹子的聲響中感受到為官的責任。他在擔任縣令時就寫了〈畫竹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藉由竹子表達民胞物與的胸懷。
關懷人文民胞物與 詩畫交融
陳子張解釋,文人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起於宋代的蘇軾,又稱「士人畫」,繪畫者必須是飽讀詩書,而且還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作畫者都有「士氣」,也就是讀書人的氣質,所以更能展現出其中意義。
文人畫到了元朝「梅蘭竹菊」四君子畫發展到最頂峰,這時蒙古人統治中國,文人在嚴峻的政治環境下往往會「借物抒情」,以物的特性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
他們用梅花來表達內心的高潔和隱逸的志向;用風中的竹子來呈現外在飄搖的環境和自身的節操;更以「失根的蘭花」來隱喻「異族統治下的自己」。
陳子張提到,如果用文學形式來比喻,山水畫是長篇小說的話,那花鳥畫就如小品文般的雋永。雖然宋朝和元朝的花鳥畫特質不太相同,宋人重寫實,而元人側重寫意,但文人畫都是由筆墨來展現物象情趣和作者內心的世界,值得細細品味。
國民政府渡海來台之後,蔣中正將傳統文化的薪火帶來台灣,也讓文人畫流傳到台灣,清初畫家石濤說:「筆墨當隨時代」。文人畫也開始面臨著時代的轉變。
陳子張認為,這種轉變必須在「通」中求「變」。所謂的「通」,就是承傳文化的道統,包括老師的思想淵源、學識、繪畫技法,最重要的是文人的品德和生活習慣,然後再從台灣這塊土地所提供的題材入畫展現新意。
筆墨隨時代 文人畫添新風貌
陳子張生長於南投縣松柏嶺山上,自幼浸潤於大自然之中,山水花鳥、蔬果農產伴隨著長大。他不但熟悉四季更迭的自然律動,更能感受到事物代表的內在意義和文化象徵,「每當春茶採收的時候,就會有燕子來我家築巢。那時就可以感受到燕子帶來春天的氣息,也帶來豐收的喜悅。」
他說,松柏嶺是位於南投八卦山脈上,這裡村落雞犬相聞,人情濃厚。大家在採茶時常常「放伴」互相支援、義務工作,民情敦厚樸實。這樣的人文環境使他涵養出純樸敦厚的個性,期許自己思想與行為內外一致,注重家庭和社會倫理。所以他的小品畫作時常呈現溫馨的氣氛與吉祥的祝福。
陳子張的工筆畫《白頭偕老》以早期農村生活為背景。一對冬天烤火用的「火籠」是舊時婚禮中必備的禮品,代表男女成雙,更讓人感受到婚姻的溫暖;代表白頭的蒜頭,讓人聯想到豐收時,成串的蒜頭掛滿三合院屋簷風乾時的殷實喜悅;而6隻「四蒜頭點金」的幼鴨,這種鴨子在頭、肩、背等部分有4個小黃點,是傳統鴨子中最滋補的良品。這3件元素即勾勒出農村生活豐足的即景,也渲染出其「白頭偕老」的文化意義。
作品《一門昌盛》中的雞籠,是古代婚禮迎娶時帶路雞的裝器,傳統習俗中認為雞帶財,圖中有10隻幼雞或啄稻穀、或蹲坐雞籠中;籠後有成堆稻草,讓人感受到豐衣足食,人丁旺盛的感覺。陳子張表示,他的很多親戚都嫁至二水,二水是水稻的產區,每次跟著他們回娘家時,看到稻草就覺得「好喜歡」,有一種豐收的喜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