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最愛台灣­ 數量續創新高

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王徵吉提供)
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王徵吉提供)

【記者徐翠玲/台北報導】

黑面琵鷺2017年全球普查總數達3,941隻、增加585隻。農委會林務局28日指出,全台與全球同步進行普查發現,來台度冬黑面琵鷺數量2,601隻,約占全球總數66%,再次創下歷年新高紀錄,比2016年紀錄到2,060隻增加541隻,為全球增加最多的國家,已連續3年突破2千隻。

林務局指出,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亦列為瀕臨滅絕等級物種。黑面琵鷺學名Platalea minor(Black-faced Spoonbill),又稱飯匙鳥、黑面撓杯(台語),在台灣是冬候鳥,大多分布在台南、嘉義沿海一帶濕地、魚塭及鹽田(約占全台98.8%)。

台灣西南部沿海濕地是黑面琵鷺度冬最重要棲地,也是全球度冬最重要棲地。台灣西南部沿海濕地是黑面琵鷺度冬最重要棲地,也是全球度冬最重要棲地。(王徵吉提供)

黑面琵鷺數族群今年集中於西南部沿海濕地,以台南市1,810隻最多,超過200隻的有嘉義縣513隻及高雄市247隻,其中台南市增加數量高達282隻,為全台之冠。

林務局表示,調查資料顯示台灣西南部沿海濕地仍是黑面琵鷺度冬最重要棲地,也是全球度冬最重要棲地,在度冬族群數量增加情況下,也觀察到有由主棲地四草、七股向南北擴散現象,由嘉義與高雄沿海濕地的黑面琵鷺數量顯著增加即可得知。

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黑面勺嘴(台語),在台灣是冬候鳥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黑面撓杯(台語),在台灣是冬候鳥(王徵吉提供)

黑面琵鷺為台灣濕地保護旗艦物種,林務局自2015年9月起,委託中華鳥會進行黑面琵鷺全台普查計畫,今年透過全國26個鳥會、團體在全台51個樣區與全球同步進行調查,由中華鳥會統整台灣普查資料,送交香港觀鳥會彙整併入國際資料,作為全球黑面琵鷺保育行動成效的重要依據。

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黑面琵鷺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野生動物。(王徵吉提供)

黑面琵鷺生態小檔案

別名:飯匙鳥、黑面撓杯(台語)

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1849

英名:Black-faced Spoonbill

分類:鸛形目Ciconi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

身長約76cm,頭頸長,雙腳修長的涉禽水鳥。嘴黑色長而扁,末端扁平如琵琶狀。雌雄羽色相似,繁殖羽除頭後與胸羽黃色外,其餘全身為白色;頭後枕有簑狀長飾羽呈長冠狀,非繁殖羽黃色胸羽與頭後簑羽消失。

於台灣為秋季10月至春季4月的稀有冬候鳥,主要棲息於海岸潮間帶與附近濕地,河口泥灘地、漁塭、泥沼。

確知的繁殖地是北韓、中國遼寧鄰近黃海的少數無人小島。遷徙時,先經江蘇鹽城濕地,再繼續沿海岸南下,到達南方的台灣、香港、海南島、北越等地度冬,少部分在日韓等地過冬。

延伸閱讀
陸遏制炒房 專家:清查房屋數
2016年12月06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