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影視錄製音效的藝術家 用聲音變魔術

【記者陳俊村/報導】
在一般的電影或電視中,基於錄音設備和拍攝現場等因素的限制,其大部分音效都是事後配製,而不是在現場錄到的。如此將音效配入畫面的動作稱為擬音(Foley),而從事擬音工作的幕後人員,就像以聲音變戲法的魔術師,可讓畫面增添吸引力,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觀眾以為聽到自然的聲音,進而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早在1920年代,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的配音師佛利(Jack Donovan Foley)便在電影後製時,採取與畫面同步來製作音效的方法,後人為了紀念他,便以其姓氏Foley代表從事同步錄製音效的工作,而從事這種工作的人則稱為擬音師。

身為華納兄弟娛樂公司(Warner Bros.)擬音師的摩爾(Alyson Moore)告訴Great Big Story網站說,他們用聲音來說故事。透過將聲音帶入故事中,他們可以創造出畫面所需的氣氛。

為了製造出各式畫面所需的聲音,他們的工作室收集了許多日常生活用品,看起來就像個道具室,而各種用品都可發出獨特的聲音。舉例來說,將松果的木質化葉子折斷,聽起來就像冰層碎裂的聲音,而揮動羽毛撢子,則可模擬鳥類振翅而飛的聲音。
將松果的木質化葉子折斷,可模擬冰層碎裂的聲音。(視頻擷圖)將松果的木質化葉子折斷,可模擬冰層碎裂的聲音。(視頻擷圖)

當擬音師在錄製音效時,正在播放的畫面中會有提示,以告知他們何時開始發出聲音。他們有時候必須透過嘗試錯誤法,才能錄到混音師認為最合適的音效。

摩爾表示,他們錄製的音效是一層一層加上去的,所以混音師可以決定如何呈現不同的聲音,而他們的音效必須在比較上層,這樣才能壓過音樂和對話,以期讓觀眾聽起來就像自然的聲音。


在一段影片中,另一名擬音師海克(Gary Hecker)示範如何替影星羅素‧克洛(Russell Ira Crowe)在電影中騎馬與拔劍等畫面錄製音效。

比如說,他將兩個類似啞鈴的道具在沙地上依序敲擊,就可以發出像馬蹄的聲音;而上下搖晃金屬扣環,就可以模擬馬勒的聲音;至於馬的喘息聲,則是他用手摀著嘴巴發出來的。



 

延伸閱讀
桂綸鎂事業運強 年後開工拍新片
2017年01月12日 | 7年前
時代雜誌評選 2016十大佳片和爛片
2016年12月10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