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生技股風險有多高 一年市值蒸發1800億

大盤加權指數2016年全年上漲11%,但櫃買中心生技醫療指數去年重挫25%,過去也曾發生一年間生技股市值蒸發1,800億元,讓投資人搥胸頓足。(AFP)
大盤加權指數2016年全年上漲11%,但櫃買中心生技醫療指數去年重挫25%,過去也曾發生一年間生技股市值蒸發1,800億元,讓投資人搥胸頓足。(AFP)

【記者蕭軒 /台北報導】

大盤加權指數2016年全年上漲11%,台股在亞洲股市中表現一支獨秀,但櫃買中心生技醫療指數去年重挫25%,過去也曾發生一年間生技股市值蒸發1,800億元,讓投資人搥胸頓足。《今周刊》整理3大投資盲點,籲投資人勿重蹈覆轍。

上櫃市場中,生技股成交比重往往高達到三成,熱絡時單日成交量屢破百億,然而,過去也曾有明星個股一年間市值就蒸發1,800億元:基亞從2014年最高的486元崩跌至2016年最低點52.1元,浩鼎從2015年的755元暴跌至最低226元。

《今周刊》整理分析3大投資盲點,籲投資人勿重蹈覆轍:

盲點1、解盲成功不保證漲。投資大眾把新藥臨床實驗解盲結果,當成簽樂透,抱著賭博心態,若僅通過台灣臨床二、三期解盲(美國卻只停留臨床一期),囿於台灣市場規模太小,無法支撐那麼高的股價,勢必在短暫勁揚後快速回檔。

盲點2、拿到藥證,股價也可能跌。拿到藥證後,市場將用「本益比」來衡量公司,若營運高於預期,股價當然大漲,但營運獲利不如預期,股價崩跌並不稀奇。

盲點3、上市櫃前買的價格,不一定是最低點。許多投資人為搶得先機,選擇生技股於未上市時,或者興櫃時搶先卡位,但是,2016年上櫃的生技股,許多股票在掛興櫃時就被哄抬到不可思議的高點,正式上櫃後反而湧現沉重賣壓,股價直直落。◇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