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島嶼浮塵 台中科博館PM2.5視界特展

PM2.5視界特展中影片「西海岸異世界」,提醒人們對大自然應當保有敬畏之心。(科博館提供)
PM2.5視界特展中影片「西海岸異世界」,提醒人們對大自然應當保有敬畏之心。(科博館提供)

【記者賴瑞 /台中報導】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11日推出有關公共空間裡呼吸權利的《島嶼浮塵-PM2.5視界特展》,由科博館館長孫維新主持開幕式,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臺灣大學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等貴賓出席探討空汙議題。特展除了說明塵霾中的物質PM2.5從何而來、對身體的影響等內容,更創造與民眾對話平台等設計,嘗試結合大眾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

策展人科博館副研究員黃旭表示,對空氣影響最大的,是持續、而且數量龐大的汙染性來源:一是固定汙染源,包括燃煤電廠和工廠;二是移動汙染源,指的是以汽、柴油為動力來源的汽機車。除了工廠和汽機車這兩者之外,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所生產的PM2.5,所佔比例甚低,這表示問題的解決,關鍵不在燒香、燒金紙等這些民間習俗上,而是與我們的產業結構,能源、交通政策有緊密的關係。PM2.5問題是清楚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複雜的,需要大家一起來思考,謀求解決之道。

李遠哲說,現在該是覺醒的時候了,在過去50年來因為人口急遽增加,石化原料的使用也超載,導致空氣汙染塵霾嚴重,尤其是看不見的殺手PM2.5更令人為之色變。他強調知識必須轉化為實際行動,針對汙染源,世界各國政府應該落實徵收碳稅才能急速減碳,希望在2050年能達到零排放目標,讓全球氣溫上升不超過1.5度,塵霾與溫室效應才能有效解決。

李遠哲院士強調知識必須轉化為實際行動,落實碳稅徵收才能急速減碳。李遠哲院士強調知識必須轉化為實際行動,落實碳稅徵收才能急速減碳。(科博館提供)

展場中「我有話要說」主題區提供錄像設備,讓民眾可以坐上講台,對鏡頭說出對於PM2.5的看法、解決方式或親身體驗等,錄製完成後將在展場的大螢幕中播放,匯集大眾意見。另外展區也將104年全台各地PM2.5汙染情形的數據資料,轉化為積木呈現,從顏色深淺可以看到南部汙染情形比中部及北部都嚴重,也可透過時空交錯分析,發現冬天比夏天汙染情形嚴重。

PM (particulate matter),指的是在汙染的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中文稱作「懸浮微粒」。當它的粒徑等於或小於2.5微米(μm),就稱為PM2.5(細懸浮微粒)。由於PM2.5粒徑極小,不到人類頭髮直徑的28分之1,因此它能輕易跟著空氣進入人體,累積在肺部,或進入肺泡微血管之後,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如果PM2.5帶著有害物質,將引起各種不同疾病。PM2.5視界特展,展期至6月11日止。

延伸閱讀
PM2.5增 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嚴重
2016年12月31日 | 8年前
日本研究:PM2.5讓人變過敏體質
2016年12月27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