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帶動經濟成長 改善所得分配不均

創新為促進經濟成長的必備要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圖為2016年10月25日由工研院、高雄市政府、高醫大合作的「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揭牌。(記者李怡欣/攝影)
創新為促進經濟成長的必備要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圖為2016年10月25日由工研院、高雄市政府、高醫大合作的「南臺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揭牌。(記者李怡欣/攝影)

文/記者莊麗存

目前政府經濟政策的三大主軸為「創新、就業與分配」,冀以達到永續發展為目標,也即經濟須藉由創新帶動成長,進而提高就業與改善所得分配,但也有人認為,創新與分配是相互有予盾,創新不利解決分配問題,創新為促進經濟成長的必備要素,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台灣目前處於世界經濟論壇(WEF)定義的創新驅動階段,要重視創新不足及所得分配不均問題,我國創新不足的原因,包括台灣關鍵技術仍仰賴進口,導技術自主性受限,我國技術貿易呈現逆差,技術貿易收入相對支出比率遠低於日、英、美等國。加上我國基礎研究比例不及一成,無法支持前瞻性或關鍵技術的研發,台灣專利集中,且以製造改良為主,缺乏關鍵技術,附加價值創造力不高。

政府積極推動五加二創新產業政策,定期檢討政策落實成效,促進新產業的開發與產業轉型,政府扮演創新發展的火車頭,除由國發會基金匡列新台幣1000億元成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以增加新的工作機會。但需注意法規調整與鬆綁、人才引進與培養、資源配置的調整、系統整合的導入等外部環境的配合,創造新商業模式與服務,擴大內需市場。

台灣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基礎研發能量不足,宜由政府擔任整合資源角色,協助傳統中小型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加速新興產業發展,提高服務生產力與附加價值,政府透過透法令及基礎建設環境優化,避免創新產業不公平競爭造成的所得分配惡化,使資源更有效率運用,也可強化傳統企業創新意願。

另外,政府可透過誘發機制,例如提供早期種子基金、育成服務、補助經費與租稅減免等,使企業投入創新活動,擴大民間投資與增加就業機會,政府引導民間充沛資金投入創新發展,例如設立「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促進企業轉型升級。

政府要強化技術導向的教育改革,以培養符合新技術的人力需求,重塑多元高等教育,重視基礎及技職教育,避免產學落差,降低創新可能帶來的分配不均問題,需搭配各項配套措施,例如,技職教育為企業勞動力的主要來源,政府宜鼓勵技職走向專業化和區域產業結合,以應用研發及職業專業技能為重,將創意點子技術化。

此外,還要強化社會福利等,因為台灣的賦稅負擔率偏低,限縮政府施政空間及對弱勢族群的照顧,而減稅措施,包括兩稅合一、遺贈稅調降等,多嘉惠富人及資本利得者,惡化所得分配,與國際相較,雖台灣收支轉(包括租稅、社福措施)改善所得分配不均效果小,政府仍應持續強化各項移轉收支措施,改善所得分配。

政府須持續推動社會福利措施,例如加強照顧弱勢,擴大社會救助,例如低收入戶生活補助、敬老福利生活津貼、老農年金、國民年金及補助健保費等。健全社會安全網,對於因創新而被迫轉職到更低工資工作的勞工,政府應提供覆蓋範圍更廣的工資保險;對於僱用被迫轉職勞工的雇主,政府應提供工資補貼。◇

延伸閱讀
美國退TPP 日澳不死心
2017年01月24日 | 8年前
人民幣看貶 陸去年資金外流1.4兆
2017年01月20日 | 8年前
2017年全球經濟走向預測
2017年01月12日 | 8年前
路透:陸威脅斷三通懲台獨
2017年01月01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