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山腳下 水蓮變身再出發

帶有抹茶風味和桂花香的水蓮冰淇淋。(記者方金媛/攝影)
帶有抹茶風味和桂花香的水蓮冰淇淋。(記者方金媛/攝影)

【記者方金媛/高雄報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三千多年前,《詩經》中女子在河裡左右擺動清洗荇菜,彷彿揮舞著長袖的曼妙身影,讓岸邊的男子看得心蕩神迷,日夜思之……而今,在美濃山腳下,不見採收的窈窕女子,荇菜田依是漾漾,農村發展面臨的困境依舊,但仍迸發著盎然的生機。

荇菜,就是現在所說的水蓮或野蓮,學名「龍骨瓣莕菜」,屬於睡菜科莕菜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部位為成株之長柄,為美濃地區主要農作名產之一,與學菜及尖瓣花同為聞名遐邇的鄉土蔬菜,可稱美濃「三寶」。

好山好水好滋味

水蓮生長環境講究水質潔淨無汙染。美濃三面環山,位於中央山脈與荖濃溪夾切的沖積扇平原,氣候溫和穩定,水文系統豐富,地表、地下水源充沛,好山好水提供了水蓮生長的好環境。

水蓮早年多生於美濃湖,當地居民常於閒暇時潛入湖中採收,當時即是美濃知名的野菜。後因湖中魚類的危害,農民便將水蓮移至周邊種植,再加上養殖業的沒落,養蝦池也紛紛被改為水蓮田。水蓮一年皆可生產,價格相對穩定,於是越來越蓬勃發展,水蓮也從野菜搖身變為美濃在地具代表性的客庄經濟作物。

田田水蓮 滴滴汗水

農民李煥生20年前便開始栽種水蓮,「最辛苦的工作是犁田整地」,他說水池內土地整平方能定植幼苗,才不會因土面過高讓葉柄曝露綠化。水蓮須有一定長度才具商品價值,夏天氣溫高時,大約2個月即可採收,冬季氣溫低,則需3個月,一畝池塘一年可以採收4~5次。

採收水蓮是件極吃重的工作,由於水深120~150公分,對女性較不方便,所以幾乎都由男生來採收。摘採時必須蹲下身來將手伸直搆到假莖底下的根部處,只留一張臉探在水面上,自根部整株拔起、摘除葉子,完成初步清理和挑選的工作後紮綑成束。搬回家中的水蓮,再由專人在水深及膝的水槽裡,進行清洗和細部整理。

由於全部過程都必須泡在水裡,夏天要忍受豔陽高溫,冬天要耐得住刺骨寒風,長期下來容易引起關節風溼和皮膚病變。「骨頭痠痛已近20年了,平常就靠喝些藥酒保養筋骨,因缺工問題嚴重,所以忍痛也得下田!」李煥生無奈中仍展現著客家的「硬頸」精神。

目前美濃地區水蓮種植面積達100公頃,為全台最大產地。李煥生的水蓮田20年來仍維持約1公頃的規模,「不搶多,堅持自己的田自己種!」他不會因價格好而四處租地栽種,顧好品質才是他念茲在茲的事。

水蓮生機蓬勃  缺工問題最大隱憂

水蓮從蒔田、採收、清洗到秤重分綑,每一道程序都得依賴人工。因為採野蓮工特別辛苦,工資相對較高,時薪 150元,比洗野蓮工多了50元。目前,許多外籍新住民投入了水蓮產業,適時填補了農工缺口,但去年9月發生了非法外籍人士被移民署查獲的事件,也讓採水蓮缺工問題浮上檯面。

這些非法外勞,其實全都是越南籍新住民的父母,先前以依親名義來台,利用在台期間到水蓮田工作,後因逾期居留非法工作而遭查緝。

針對農村缺工,中央的政策決議是增加年輕的農業人口,如推出型農來帶動農村活力,至於引進農業外勞,則有管理制度層面的問題,須謹慎應對。

李煥生對缺工問題感受深刻,他認為不論吸引年輕農力或引進農業外勞都緩不濟急,水蓮種植農工不足迫在眉睫,他建議,透過農會設置專案並建立平台,把外籍配偶和來台依親的親屬一併登記造冊來僱用,如此就可掌握外勞動向,並可免除人力仲介抽取佣金。

加工技術升級 水蓮展新貌

行政院客委會首度與工研院合作,推動客家產業群聚創新推動計畫,運用創新技術,鏈結跨界資源,於南區執行「南客水蓮」特色產業群聚加值輔導,並於去年12月3日發表成果,展現水蓮產業創新的領域。

計畫主持人吳信茂博士表示,工研院團隊在訪查過程中,發現水蓮除了上餐桌供食用外,並無其他的發展,另外也發現,水蓮較細、變黃的規外品皆被捨掉,丟棄於田間,不僅影響環境,且有1/3以上的資源沒被利用,實在可惜。

團隊於是利用常溫保色的乾燥技術,將水蓮的翠綠色澤保存下來,避免褐變,把水蓮研磨成粉末或製成乾段,並萃取出水蓮中的水楊酸(Salicylic acid)等多種機能性成分研發出多項美妝品,目前示範產品有純露、乳霜、面膜、酵素粉和手工皂。

高雄餐旅大學教授曾裕琇則利用水蓮粉及乾段,開發出多種創意產品,如酥脆口感的香鬆、水蓮餅乾、麵包;同時更結合美濃雙綠金——毛豆與水蓮,製成水蓮毛豆醬,可用於拌粄條或作為吐司抹醬;此外還有加入薄荷,能清涼消暑的水蓮風味水,以及帶有抹茶風味和桂花香的水蓮冰淇淋。

「遊客在假日大量湧入美濃時,商家常忙得應接不暇,但平日生意清淡,落差極大。以上產品皆可做宅配販售和伴手禮,將來量產後,店家平時就有商品可賣,等於另闢財源,增加收入。」客家子弟曾裕琇對家鄉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對鄉親也多了一分疼惜。

重新提煉價值 資源留給在地

目前,水蓮粉的製作仍送至外地加工,美濃農會總幹事鍾清輝已允諾設廠,收購水蓮規外品,進行乾燥和研磨。此外,水蓮粉已授權給美濃啖糕堂業者製作蛋糕,水蓮冰淇淋、野蓮香鬆也於去年12月分別在美濃農會、高雄餐飲大學商品販賣部上市,其餘則開放給美濃餐飲、民宿業者向工研院登記無償販售,鼓勵業者為水蓮找到更多的出路。

「產業推動以人為本」,吳博士說,產業群聚創新不僅要做技術、做產品,更要實際了解鄉親的想法,做出真正符合在地需要的東西。「這次計畫重點為做出特色原料,將水蓮次級品重新提煉它的價值,並把技術轉給相關業者,讓美濃周邊的廠商和在地業者能自行發展,將資源留在美濃。」

工研院研究員陳昶源進一步說明表示,水蓮富含膳食纖維,經實驗發現,其回收率只有0.4%,換句話說,吃進1公克水蓮酵素粉等於吃進250公克水蓮。現在台灣每年出口益生菌以噸計,但一般的益生菌因不含纖維,入口即結塊,適口性不佳,若在益生菌中加入2~3%水蓮酵素粉,成本增加不多,卻能大大提升適口性和香氣。

六感體驗遊程 感受水蓮魅力

為推動水蓮產業創新六級化升級,樹德科技大學休閒與觀光管理系副教授鍾政偉帶領學生特別規劃了六感體驗遊程,希望透過直覺、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的啟發,讓遊客感受水蓮食用和養生保健的魅力。

在三面群山攏抱的美濃平原上,靈秀恬靜的水蓮田是一幅不可錯過的山水畫。勇於接受挑戰的遊客,可穿上青蛙裝,親自下田採收水蓮,體驗在水中舉步維艱、「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滋味。此外,「美綠生態園」提供遊客水蓮面膜、水蓮純露DIY,「人字山莊」可做水蓮饅頭,在「水圳粄條店」,遊客可以體驗客家米食——豬籠粄及紅粄仔DIY,利用在地食材,遵循傳統作法,大灶柴燒的客家點心,吃起來多了一分家鄉味。

樹科大通識教育學院長曾宗德說,政府推動年輕人返鄉,但家鄉沒產業就無工作機會。透過社區發展和休閒觀光的鏈接,將會帶動區域一連串產業的發展,如餐飲、民宿、交通等,也才能吸引年輕人安心回鄉成家立業。

建立商業模式 找更多出路

水蓮初步示範產品發表後,受到美濃鄉親熱烈的迴響,吳信茂表示,計畫的下一步是規劃相關的商業模式,串聯原料端的農民、加工端的業者和行銷端的廠商,建立共同的利潤機制,讓農民感受到水蓮產業的價值,而更注意原料生產的安全和環境生態。

為避免農民搶種水蓮而可能排擠其他產業,工研院也將和美濃農會合作,以制度管理相關產業,讓美濃在平衡狀態下發展。近幾年來,在農會的帶領下,美濃農民的向心力強,是全台灣少數可以號召農民集體行動的農會。

水蓮產業發展  後續力鄉親看好

「全台98%的水蓮均來自美濃。」美濃農會推廣股主任鍾雅倫說,水蓮從種植到末端處理,在在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產業鏈的形成相當不易,其他地區很難模仿。」她也說,美濃水蓮每年約有3、4億的產值,在工研院導入加工技術後,水蓮後續發展潛力無窮,希望水蓮也能像白玉蘿蔔,進一步打響美濃的知名度。

「終於聽到客委會與工研院走進家鄉,為美濃做出一件未來值得慶幸的事情!」中華民國民宿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吳文豪欣慰地表示。他說,美濃有好山好水好人文,但一直沒有代表性、具全國知名度的產品。白玉蘿蔔、橙蜜番茄雖然遠近馳名,採收期也吸引遊客蜂擁而至,但因產期短,1、2個月即過,無法帶進長期的觀光收益。

吳文豪看好水蓮與六級產業結合後發展的潛力,也期待藉此整合農特產和伴手禮,讓水蓮成為代表美濃甚至高雄對外行銷的最佳產品。◇

延伸閱讀
授證5新科工研院士 總統聽取建言
2016年11月01日 | 8年前
颱風吹不倒木瓜樹 16目針織網立功
2016年10月14日 | 8年前
美濃好豆股東會 致力雜糧復興
2016年10月05日 | 8年前
浮生行吟:山林深處有人家
2016年08月22日 | 8年前
打造高科技走廊 竹市推智慧城市
2016年06月20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