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材將標註漢字 韓國或重開漢文之風
韓國教育部近日表示,2019年起將在全國小學五、六年級的教材上標註漢字,並頒布「小學教材漢字標註標準」。反觀歷史,漢字在韓國經歷了被崇尚、被抵制、被再次重視的起伏經歷,韓國教育部的這一政策或重開漢字教育之風。
根據教育部擬定的標準,如果教材編纂者認為標註漢字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本內容,可以在課本頁面的底部、左右兩側等地方標註漢字,以及該漢字的讀音和意義。
按照目前的規定,教科書上標註的漢字不超過300個。教育部先在五、六年級的教科書中選出國語、道德、社會、數學和科學常用詞彙,再根據其出現的頻度和韓國漢字教育基礎漢字選出370字,最後通過專家的判斷,最終選定300字。
韓國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每一單元將會出現1~3個漢字,來幫助學生們理解一些概念。漢字的發音和意思都會標註在課本上,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目前,98%的小學都設立了漢字教育課程,但是漢字教育方面沒有統一的規定,韓國各地學生的漢字掌握量和水平參差不齊。教育部此次的方針可望給小學的漢字教育提出一個統一的標準。
另外,因為當今的韓國小學生對漢字比較陌生,為了減少漢字學習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和壓力,教科書中出現的漢字無須背誦,也不會對學生的成績產生影響。
漢字在韓國幾經起伏
自古以來,韓國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與日本一同屬於漢字文化圈。雖然世宗大王於1444年創製了韓文,但是直到最後一個王朝——朝鮮末期,韓國一直使用漢字。
直到1948年,韓國政府開始推行「韓文專用政策」,規定公文一律使用韓文譔寫。第三共和國期間(1968~1972),韓國政府又壓制漢字教育、排斥使用漢字,一些主張延續漢字教育的大學教授被強制辭退。
不過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主張重視漢字教育的呼聲再起,1998年,韓國內部以「漢字教育振興會」為主力建立了「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提出韓文、漢字並用主張。另一方面,因為韓文中70%左右為「漢字詞」,了解漢字對深入理解韓文本身有很大裨益。九十年代的韓國報紙都為韓漢並用。
而進入2009年之後,須從小學開始實施漢字教育義務化的建議不斷被提出,韓國教育部也於2015年發表教育改訂案,表示將探討教科書「韓文•漢字並用方案」,其近日頒布的「小學教材漢字標註標準」或將漸漸開啟漢字教育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