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背圖歸序解讀】第三十七象:甲午戰爭 棄朝割台
(接上文:第三十六象:英法侵華~同治中興)
讖曰
懼則生戒
無遠勿屆
水邊有女
對日自拜
頌曰
覬覦神器終無用
翼翼小心有臣眾
轉危為安見節義
未必河山是我送
金聖歎:「此象有一石姓或劉姓一統中原,有一姓汝者謀篡奪之,幸有大臣盡忠王室,戒謹惕勵,一切外侮不滅自滅,雖亂而亦治也。」
圖中主人公是誰?為什麼要背對我們?本書首次詳盡地破解該圖,請這位曾長期被定性為賣國賊的「千古罪人」轉過身來,請大家看一看這位中華巨難中的擎天柱,這位事蹟在《推背圖》寫有三象,一次次用生命捍衛中華河山的文臣。
一、解釋
「讖」解:
「懼則生戒」:意指李鴻章、丁汝昌等審時度勢,畏懼日軍而採取保守戰略。「無遠勿屆」的「遠」:北洋艦隊的艦隻大多都稱某「遠」艦,諸如定遠、致遠、鎮遠等。本句意指北洋艦隊全軍覆滅。「水邊有女」是「汝」字,「日自拜」是「昌」字。此句點出甲午戰爭中北洋艦隊主帥:提督丁汝昌。
「頌」解:
「覬覦神器終無用」的「神器」:指西洋的海軍裝備、堅船利炮。「覬覦」:想得到別人的東西。指李鴻章搞洋務運動,非常想裝備西洋式的強大海軍,但終無用。「翼翼小心有臣眾」:指李鴻章等小心翼翼地避戰、謹慎地制定戰術,但遭到眾臣的反對。
「轉危為安見節義」:甲午戰爭戰敗後,北洋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到日本談判,日本提出割讓遼東、台灣等地,並賠銀三億兩的天價,李鴻章斷然拒絕後,遭到暗殺,子彈打進顴骨,幸不致命,是為「轉危為安」。此後李鴻章置生死於度外,仍不屈服於日本,是為「見節義」。「未必河山是我送」:山河國土不是丟在我李鴻章手裡,而是丟在腐敗懦弱的朝廷手裡。
談判僵持到最後,日本揚言再發兵。光緒帝在國內回電報,下令接受日本的條件。李鴻章遵旨簽訂《馬關條約》。光緒和曾主戰的「愛國大臣」把罪責都推到了李的頭上,李成了頭號賣國賊,被撤去職權。
「圖」解:
圖中不是清朝服飾,而是清朝前的漢族官服。我們知道:《推背圖》在清朝以前,用清朝的服飾來喻指胡人,到清朝及以後,反而用漢服了,這種顛倒服飾設謎局,是讖語設謎之道。圖中一人扶持傾倒之樹,在《推背圖》中,喻指支撐社稷。上一象講到了「三台扶傾」,到本象時:三台中曾國藩、左宗棠已作古,只剩下李鴻章一人扶清朝了,因此,圖中喻指:李鴻章扶清(傾)。
圖中的「果實」:諧音國失,喻國家失地。四個果實,喻甲午戰爭失去的四片領土、轄地:朝鮮(藩屬)、割讓的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
本圖中文臣獨自支撐將傾的大樹,而樹自己把果實垂下了,如此比喻,是對頌裡「未必河山是我送」的深入描繪。但是,這棵將傾的大樹根已腐朽,扶不起來了。李鴻章作為替罪羊被貶,朝堂無柱,馬上釀成了下一象的大亂,招來了滔天大禍……
二、解卦
「需」,下為乾,指天,上為坎,指水,故稱為水天需。本卦為「密雲不雨之象,待機而動之意」。大象為:「不能急進,急進反見兇險」。這正應甲午戰爭的卦象。李鴻章和考察過日本的丁汝昌都提出「戰無勝算」,朝廷不聽,倉促對日本宣戰,結果慘敗。割地,還賠銀二億兩。(待續)
——摘編自「《推背圖》歸序全解」 博大出版社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