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中華文化在台灣 中共邦交國也認同

學者表示,即便與中共建交的國家,也還是認為真正的中華文化在台灣。圖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資料照,陳柏州/攝)
學者表示,即便與中共建交的國家,也還是認為真正的中華文化在台灣。圖為台北故宮博物院。(資料照,陳柏州/攝)

文/記者莊麗存

中國大陸近來掀起一股學習古文熱,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潘麗珠表示,即便與中共建交的國家,也還是認為真正的中華文化在台灣,說穿了台灣沒有斷層的問題,而中國經歷文革,存在文化斷層問題,因此,在中國大陸崛起後,希望把一些文化權拿回來,想照顧文化方面。

她提到,中國花了很多錢在推動國學上面,最近2、3年砸很多錢在各省市推動讀經、創作古典詩詞、閱讀四書五經運動等,在各縣市也動用公家的力量,培訓許多語言教師,還砸很多經費給北京師範大學及天津南開大學,作為科研重點計畫。現在中國大陸各省市都有學習像詩歌吟唱、讀經寫作等方面,與古典文學有關係,特別是經典文學有關係的學習運動。

文化素養的積累源於古典

學習古文有何好處?潘麗珠坦言,老實說,在中國凡是經常使用的成語,平常說話不用成語或許還可以,但用成語更能言簡易賅,不用寫很多字就能表達得很傳神,「最重要的是文化素養的問題」、「為何要學習古文?其實有太多在生活上面,如習用口語書寫上面,有太多積累、涵養是來自於古典的東西。」

她舉例,政府推動的文創產業或企業文化也好,其實骨子裡面有很多是與文化素養相關倫理的東西,包括學術、企業、文化倫理,都與古典太有關了。

「創意是要學習現在的東西,但一些文化積累得根深柢固的,卻必須從古典的東西來」,古代文化的東西當然是從「文言文」開始學習,學好古文,「從正常來說,這一個是文化素養、積累的問題,另一個,就是關係到國家門面、形象的問題。」

至於台灣在發揚古文上,如何推展?她認為,畢竟是上行下效的,一個是政策面的支持,不論課綱如何修、調整,可是在上位者的心態,應該是肯定的,而不是拱手讓人的,若上位者支持的話在政策推動上應該就會相對重視,很多政策的發展講穿了揣摩上意的心態,也是在上位者一種覺知的問題。

潘麗珠說,若上位者能支持的話,各縣市的教育局、文化局在相關活動的推動上要多注意,因為政府做了太多的放煙火式活動,而沒有真正扎根,「經費太多花在創意有餘,但經驗不足」,雖然是有創意的活動,但像放煙火一下就沒了,因為現在台灣財政比較困難,所以政府更是要精打細算。

她認為,各國家在語文方面是很重視的,台灣在這方面相對還不夠重視,若單靠民間,上面不支持民間要如何動?民間也有很多事情像《大紀元時報》也在某些方面做一些努力與推動,若沒有上位者的支持,沒有錢就辦不了事。

潘麗珠提到,「若上位者有比較明確的支持,上面的人點頭,下面的人更容易水到渠成」,文化的積累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必須久一點才能看出成效。「現在台灣還是注重閱讀,但又要把古典的東西去掉,這兩者之間是有關係的,讀現在的東西沒有古典做背景,素養就會不出來。」

消滅中華文化
中共強推簡體字

中國大陸從五十年代強制推行簡體字,這只是中共消滅中華文化總計畫的一部分,接著開始推動「教育改革」運動,在教學中刪除古典文學,人民更不認識正體字,看不懂1949年以前的出版物,更不能閱讀古籍經典了,相對在港澳台一直在使用正體字,然而正體字使中華文化得以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中國人只認得簡體字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何影響?潘麗珠認為,現在在中國有些方面已有在用正體字,有悄悄恢復的趨勢,像有一點上面的人默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例如有很多古典書籍有用正體字、政府機構的招牌開始用正體字,還有些地方掛的書畫、書法是用正體字寫的等。

潘麗珠表示,中共有錢了後開始送大量的人才到海外,這些人回來提供一些報告、訊息,一方面增長知識了,也會有一些看法,中國大陸的學者也深深知道正體字學習的問題,因此,在中國有自動自發在網路上成立「國學的學習」,尤其運用科技方式,讓影響力更大,這是令人反思的。

延伸閱讀
境外NGO或遭陸嚴控 律師組團協助
2017年01月04日 | 7年前
從12月新聞談放棄對中共之幻想
2017年01月04日 | 7年前
路透:陸威脅斷三通懲台獨
2017年01月01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