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金雞納淪侵略武器 今守護六龜鄉民
日本占領台灣之後,瘧疾一度是台灣最大的死亡原因。1912年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開始積極撲滅瘧疾。再加上日本想要發展醫藥產業打敗西方國家的壟斷,所以希望在台灣發展金雞納樹產業。總督府派遣金平亮三和川上瀧彌等人到雅加達,將荷蘭人的種植方式複製到台灣,初期種植的成效並不好,官方也開始出現悲觀的聲音。
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戰後,日本更急於擺脫對西方藥品的依賴,再加上奎寧的經濟效益,使得民間「星製藥」也想在台灣種植金雞納樹。星製藥社長星一聘請具有種植經驗的田代安定全權負責試種工作。田代安定是一個滿懷理想又經世致用的人。他參考西方科學、在地的環境與自己的種植經驗,成功在台灣栽種出金雞納樹。
在星製藥將樹皮呈獻給日本天皇後,日本官方與民間相繼投入種植,在溪頭、來義、大武、知本等多地都設置農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日本官方更要求台灣必須種植8千公頃的金雞納樹,生產出2千公斤的樹皮提煉奎寧,以當作日本帝國的戰略武器侵略東南亞。這時台灣的樹皮產量大幅增加,躍居世界第三。
1942年,日本占領爪哇,掌握了全世界大部分金雞納樹產區。同盟國對此形勢深感焦慮,於是,更加積極合成奎寧的研究,並成功研發出新的抗瘧藥物。隨著新藥的出現,金雞納樹的重要性開始降低。
肩負健身與復國重任
雖然奎寧抗瘧的地位不再一枝獨秀,但戰後仍然被視為重要物資。台灣光復後,日治時期的金雞納園分別被省林試所、衛生處及台大實驗林所接管。民間經營的金雞納事業則交由台灣省醫療物品股份有限公司管理。
1947年,台醫公司成功的萃取出硫酸奎寧,並將台灣生產的奎寧送往上海和中國內陸地區,以解決瘧疾問題。這時,國民政府將金雞納樹視為拯救國人身體健康,擺脫「東亞病夫」惡名的希望。
中共竊據中國後,台灣所生產的奎寧失去了中國既有的市場,台醫公司的財務開始出現赤字。1950年,台醫公司因不堪長期虧損而奉令結束營業。結束經營後,除了台大實驗林與六龜林業試驗所繼續以研究名義存在外,全台的金雞納樹農場與工廠均停止運作,逐漸荒廢。
看到荒廢的園區,地方要求政府將土地轉撥再利用的聲浪不斷。面對請願,當時政府均以「一旦政府反攻大陸,海運中斷,金雞納樹為重要之資源……」為由拒絕,繼續讓園區留存。因為這時金雞納樹仍然肩負著反攻大陸的時代使命。
淡出時代舞台 落腳台灣山林
1960年代後,政治局勢改變,反攻大陸的意識也逐漸淡化,金雞納樹的重要價值漸漸消失,全台的農場才開始改種其他農作。此時,金雞納樹終於卸下了重任,結束時代賦予的使命。
今天,金雞納樹雖然不再以抗瘧良藥出現,可是,卻成為台灣山林的一部分。在溪頭,金雞納樹成為觀光資源,是導覽志工解說的重要樹種。在六龜地區則成為在地的草藥,有些居民每當覺得要感冒的時候,就上山採集樹皮和樹葉熬煮湯藥來喝,預防感冒。居民飲用的湯藥雖然和當年南美女伯爵的口感一樣苦澀,但,此時金雞納樹已經輾轉千里飄洋落腳台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