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為知識買單」說起(上)

⊙顏丹

近日,某網媒的一篇題為〈中國人越來越喜歡為知識買單〉的文章指出,「十幾年前,網際網路內容幾乎都是免費的,……,大家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免費的內容和服務」;「但在近幾年,……,可以看出為內容付費正慢慢趨向網際網路上」;「在有足夠消費能力的情況下,無論從媒介還是內容方面看,中國人為知識付費的意願都不低」。

為了表明這一論點有據可循,該文下方還以「123知識狂歡節」這天可觀的銷售額為例,讓人們看到,曾經「習慣了免費獲得知識」的中國人,如今卻能在「為知識買單」時表現出難得的「認可與尊重」。無論是通過付費獲取訊息的分答、知乎等「回答社區」,還是集創作者才學、構思、稟賦於一身的各類節目、影片以及課程,都在向中國人打開付費通道,甚至有付費平台還創下了超乎想像的銷售業績。

有數據顯示,喜馬拉雅FM在「123知識狂歡節」這天完成了5,088萬(人民幣,以下同)的銷售額。而這一數字相當於2009年首屆天貓「雙11」狂歡節的最終銷售額。「從今年6月到現在,喜馬拉雅FM的『付費精品』專區已擁有16個付費精品分類、850位知識網紅和超過2千個付費音頻課程」。因此,最新發布的〈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2016〉表示,喜馬拉雅FM目前成為了知識內容創作者,也就是知識網紅最集中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平台將自己的成功歸結為「當越來越多的人完成付費行為,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內容生產者加入進來」,「在知識付費這件事上,大家更關注專業化和深度優質化的內容」。應該說,喜馬拉雅FM的成功讓中國人看到,「為知識買單」能夠實現知識的創造者與受益者之間的「雙贏」,同時也折射出,如今有這樣的一小撮中國老百姓對「版權」所具有的尊重與保護意識越來越強。

說到「版權」,中國長期飽受國際社會詬病的就是「盜版」、「剽竊」、「仿製」、「山寨」這些只在中國大量、普遍存在的亂象。但在官方的權威報導中,整個國家無視「智慧財產權」的主因被歸結為「盜版DVD有強大需求」以及「免費電影、電視劇頗受青睞」。也就是說,在政府看來,中國老百姓不想為他人的「知識結晶」、「創新作品」以及「技術專利」付錢的貪便宜心理,是他國智慧財產權屢遭中國侵犯的直接原因。

有意思的是,如今喜馬拉雅FM這一付費平台的高業績似乎是對這種牽強的因果關係所進行的有力回擊。24小時內完成「5,088萬」的銷售額足以顯示,中國人在獲取他人提供的「知識」及產品時,也並不是那麼扣扣索索。即便真有缺乏「版權意識」的侵權者與盜版人,也可從監管上追根溯源。若真如此,又何至於出現「盜版」長期存在、「山寨」越發猖獗的局面?而如今需要指明的,恰恰是壟斷了所有知識、技術領域的中共官方,在無論投入了多少都無力實現民族創新的狀況下,無視臉面、尊嚴,只一味將他國的技術以最低成本拿來為己所用的現實。(接下文)◇

延伸閱讀
陸11月PPI漲幅 5年來最大
2016年12月09日 | 8年前
加拿大網購市場 充斥中國假貨
2016年12月08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