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突顯台片困境 曹瑞原:應跳脫小島思維

曹瑞原表示,金馬的得獎取向沒有問題,它維持了公正性,不為任何人與市場服務,這個價值更有賴各界加以維護。(公視提供)
曹瑞原表示,金馬的得獎取向沒有問題,它維持了公正性,不為任何人與市場服務,這個價值更有賴各界加以維護。(公視提供)

文/記者張原彰

第五十三屆金馬獎上個月底落幕,本屆中國電影囊括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女主角等獎項,堪稱最大贏家,另外,以香港雨傘革命為題的作品也獲得獎項殊榮。導演曹瑞原說,「金馬的得獎取向沒有問題,它維持了公正性,不為任何人與市場服務,這個價值更有賴各界加以維護。」

本屆得獎名單讓不少影評人折服,認為評選標準不著重於商業考量,較為平衡。今年憑著時代劇「一把青」囊括本屆金鐘獎包括最佳導演獎在內六大獎項的導演曹瑞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談到,中國電影獎項存在著較為複雜的企圖,他也讚許金馬獎,相較之下辦得越來越純粹,「只是我們不應沾沾自喜。」

因為,得獎名單同時映照出了台灣電影不景氣的大環境,曹瑞原話鋒一轉地表示,產業如果持續不振,或許未來的哪一年,得獎全會是中國電影。到那時,金馬獎的意義勢必會被重新檢視,因為無法鼓勵台灣電影產業變得更加興盛,獎項的意義只會越來越稀少。

探究台灣電影近年越趨嬴弱的原因,曹瑞原認為,與投資不振脫不了關係。他說明,海角七號後,曾有一波島內資金想投資電影,但經過這幾年,因投資無法回收,投資者也失去了信心,現在國內資金幾乎完全消失殆盡。

歸根究底,曹瑞原認為,還是產業體質不佳的問題,只憑著導演的夢想支撐著環境,但健全的電影工業不該如此,成功的背後有完整的組織體系幫助耕耘,包括:行銷企劃、財務管理等環節,相輔相成下,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他說,「沒有長期的財務規劃與投資回報,很多投資者也會感到莫名其妙,錢丟進去了,但連財報也沒有,無法提供投資者保障,加上成績不佳,自然投資客也沒了。」

曹瑞原認為,台灣仍需要有類似過去中影的角色,作為電影圈的龍頭,每年固定產出2~3部具有企圖與野心的作品,能維持台灣電影在市場上的基本能見度。但現在已無中影,政府應設法扶植1~2家體質完整的電影公司作為標竿。

中資挹注無妨 但要借力使力

目前不少台灣電影得以開拍,是因為有中資的挹注,曹瑞原認為這並沒有關係,重要的是要懂得借力使力,利用中資盡速建立起所屬的電影體系,包括:片場、後製等,並累積經驗與培養新人,讓相關科系畢業生有學習的機會,若再少了這僅有的資金,他們畢業就宣告失業。

曹瑞原進一步談到,這波中資願意往台灣這走,拍一些中小成本的電影,主要看上台灣製作費用低廉、人員賣力等優勢,並想試著用少少的資金,回中國市場搏一隻大魚的可能。

如果台灣能在此時建立起電影產業,還會有再起的機會,但徜若選擇不運作,技術面會越來越薄弱,「當沒有了新機器、新技術與新想法,人員技不如人時,那產業就真的沒有了。」他說。

只不過,中資有時會要求劇本作更動。曹瑞原認為,投資者有他的市場角度無可厚非,中國審查制度相當嚴密,並不如台灣的純粹與自由。只是雖然接納資金,但不能違背良心與對台灣的感情,過程中自然會找到一把尺,知道哪些是不可逾越的原則與界線。

曹:台灣電影眼界得更寬大

曹瑞原說,台灣電影的優勢在於文化底蘊深厚,但喜憂參半,憂的部分是沒有想贏的企圖,不想觸及更大的可能性,停留在小島思維,眼界放得不夠寬大,因此即使能產出好電影,但卻難有普世的機會。

他說,「從業人員應拉高拍電影的目地,不是只侷限在完成夢想,腳步於台北電影節與金馬獎之間躊躇,而是得協助整個產業邁出步伐。」

延伸閱讀
金馬獎第53屆 完整得獎名單看這裡
2016年11月27日 | 8年前
兒子入圍金馬獎 曾志偉喜翻
2016年11月24日 | 8年前
取消